首页>> 移除栏目>> 政协提案>> 2018年提案
关于打造通衢千年古镇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发展我市旅游产业的提案
来源:河源政协     发布时间:2019-01-14 11:48

1 、提案第 20180081

标题: 关于打造通衢千年古镇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发展我市旅游产业的提案

提出人: 叶文锋,赖冬美,骆李明,王辉,刘贤标,叶敏捷,黄立雄,邓华艳,杨思,蓝文添,曾锡山,廖进富,邓小芳,曾红莲,邹志祥,罗洪安,李小媚,罗旭华

办理类型: 主办协办

承办单位: 旅游局,龙川县人民政府,文广新局

内容: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源乃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客家文化历史悠久,拥有许多珍贵的旅游资源:全市5县1区均为革命老区,是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的重要根据地。境内有“南越王”赵佗故城、南宋龟峰塔、唐代正相塔、龙川学宫等文物遗迹;有紫金花朝戏、忠信花灯、客家山歌等文化遗产;有被称为广东革命史上著名的“东江三杰”的阮啸仙、刘尔崧的纪念馆和苏区革命遗址;有世界上唯一集恐龙蛋化石、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恐龙遗址,恐龙蛋化石馆藏量创吉尼斯世界纪录,被誉为“中华恐龙之乡”。

近年来,河源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商旅旺市”的决策,以旅游业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旅游业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但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历史悠久的客家古邑,占有众多优势资源的龙川县通衢千年古镇,却至今未能开发出像样的规模,没有深入去挖掘优秀的内涵,没有打造出千年古镇的品牌,不能不说这是一件憾事,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

一、建制历史悠久,客家古文化源远流长,但文化遗址几乎全毁。

通衢镇位于龙川县东南部,东与五华县双头镇毗邻,西靠仙子嶂,南连鹤市,北依岐岭,地处沟通赣南、粤东、闽西南诸州县,距龙川县城14公里,属丘陵山地,总面积100.7平方公里。建制于唐宋年间,北宋时期曾设立“驿站”,谓“路当闽广之冲,轮蹄释不绝于道”,故名“通衢”,古迹众多,骚人墨客多有咏赋,志文历有所载。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筑砖城,城堡砖垣及驿道多年前还依稀,现今几乎全毁。

二、历史名人资源丰富,红色底蕴深厚,却没有完善文史资源,优秀文化内涵没有深入挖掘。

(一)通衢为古驿道、驿站,达官、骚人墨客途经通衢时,对通衢的山川、风物和淳朴民风吟诗作赋,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李中一人就有三四十首涉及通衢的诗词。《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地方志书均有载入。再如宋高宗时宰相李纲贬海南时,途径通衢曾写了《夜坐通衢有感》:“策马望宁昌,行行道路长。晚登丞相岭,夜宿翰林堂。山静光犹在,池娴草自芳。恨贤无限意,聊复奠淑桨”。又如明正德时工部主事李中贬至通衢时,开辟了爱梅亭,亭在通衢驿,今梅城村因亭名之,梅东村则因在梅城东边名之。翰林院王思作有《爱梅亭记》,李中写有《爱梅亭观梅》:“通衢植万梅,画出孤山景。僻陋今数年,未遇林和靖。乾坤此一亭,春意吾自领。坐来不记眠,明月印梅影。风生树末休,蛰声夜更静。昂首看青天,冷然发深省。”可是壮观的万梅已经消失在历史,爱梅亭亦于几十年前被毁。曾经一度极为美丽的乡村图景消失了。

(二)通衢也曾是封建朝廷官吏巡行、贬官流配之地,韩愈被贬潮州亦途经此地,并留下了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韩愈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提及的蓝关,又名丫顶关,现在位于龙川、五华县交界处的登云区,距歧岭不远,地接现通衢镇。唐宋年间则是当时通衢所管辖的范畴。唐大历年间(766年——779年),宰相常衮被贬潮州,沿蓝关过歧岭,故此岭叫丞相岭。为纪念韩愈,邑人在蓝关岭上建有韩公祠和茶亭各一座。)可是,今人几乎对此事不知晓。唯有一所建于清朝的“景韩书院”(今通衢中学,“景韩”即为景仰韩愈之意)还能让人们恍然:韩愈曾与我们有过如此亲密的接触。

(三)但据热爱家乡的同志考证通衢中学实际始建于明洪武八年(依据为藏书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由胡瑃主修的《龙川县志》),学校初始名字为“云衢”社学,在历史中,其社学有一“乡饮酒礼立社学”文化,而景韩书院创建历史背景正是“乡饮酒礼立社学”文化,学校历史文化底蕴如此深厚,但是学校自身及社会均不知道此段历史文化,实在是一大憾事。

另南昌暴动后贺龙将军曾率领部队途径龙川,留宿于通衢中学,通衢中学时任校长廖校长接待,贺龙将军曾赠给通中马列挂像及宣传物件。廖校长儿子廖寿煌正是贺龙部属,其1991年寄回通衢乡亲的亲笔书信叙述了此段历史。然而,学校及社会均忘记此历史,真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四)通衢在历史上曾是著名爱国人物文天祥率兵迂回抗元的战区,通衢甚至迂回抗元活动导致全镇“十室九空”。可是,今人无人知晓这块热土曾发生这么一件悲壮的保家卫国热血事件,没有寻找遗址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

近代,民主革命主义也在通衢萌芽,一直终身追随孙中山、被孙中山认为义子的李荣就是通衢人,但其故居破旧,世人少知。另通衢华城村张克明老先生较多人知晓,可进一步挖掘其精神,修葺复原其故居建设爱国教育基地(通衢中学学子,其事迹如:19岁在抗日战争爆发时积极参与东江青年救亡运动,并与友人创办《龙川日报》、《东江日报》,宣传抗日救亡,先后在民革中央担任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委员、中央常委等职。)

(六)忆苦思甜,通衢镇旺茂新知青村利用玳瑁山山坡“大寨田”打造了乡村美丽一大手笔,是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景区有反映我国上个世纪60年代的建筑;陈列有当年知青劳动用的农具、知青证等物品;张贴、悬挂着知青时代的报纸、标语等。旺茂新知青村则以历史再现的方式满足了一代人对“根”的追寻,为已成为过去的知青们找到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原生态的绿谷,为广东画院基地。但是宣传不够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七)华新村无论是革命时期、抗日时期、解放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辈出革命烈士,被评为苏区,但是其没有一个遗址可以让后人瞻仰学习以弘扬苏区精神,有一遗址已经被上板桥水库淹没,没有另复原遗址。

三、生态资源丰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却没有完善文史资源,优秀教育内涵没有深入挖掘。

千年古镇出古树。在通衢中学广场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榕,这棵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榕,传为“东江古榕之王”,为全省六株古榕之首。通衢曾于2006年曾开展《爱我通衢,爱我榕树》活动,清除了缠身的藤蔓植物,让其重新郁葱映放通衢。但一是此事迹没有撰文在其旁让后人相传以受教育,二是此树近年又长众多藤蔓。

在古榕一侧不远就是郁郁葱葱的玳瑁山,其山形状秀美,山上有金矿,山下有一淘金河,明朝嘉靖时期乡官张大纲为保护绿水青山,下令制止了挖矿之事,此山才一直如此秀美。但是当地年轻人及社会极少人知晓在明朝时期通衢就如此重视加强生态保护事迹!

四、艺术气息浓郁,没有深入挖掘以彰显客家历史文化新亮点。

著名岭南派画家叶绿野、旅法画家陈建中均是土生土长的通衢人,家乡的一景一事润泽了他们的成长。但是没有叶绿野或陈建中等的艺术纪念馆。

通衢寨背村陶瓷文化有一定的底蕴,高峰期一村有38位老板,一村老少均从事此职业,还需另招工熟手历史传统的工艺师。但是现今从事此职业已经极少人。一村一品的艺术已经开始失传和消失。

五、交通便利,工业发展蓬勃,没有开发出相应的优质旅游资源吸引人民

深圳龙川工业园就设在通衢镇境内,龙川东高速路出口就在园区,交通相当便利。2017年冬,通衢赵佗贡米基地种植格桑花免费让市民赏花,游人如织。人民热爱美好生活,渴望享受美好生活,但是通衢上述众多旅游资源均没有开发或深度开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办发〔2017〕5号)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根据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要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建议通衢镇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完善文史资源,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苏区精神,彰显客家历史文化新亮点,打造千年古镇美丽乡村旅游品牌。

建议:

1.政府牵头,加强文史工作,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挖掘阐发工程,深入研究、科学梳理、生动阐释通衢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摸清相关历史,还原历史真相。重点打造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研究课题,推出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优秀科研成果。加强古籍保护利用,加大对通衢历史文化名人的挖掘研究,挖掘地方史志的丰富文化内涵。用好国家和有关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工作的扶持力度。

2.借助我市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契机,全力打造千年古镇?文化慢旅精品线路,全方位挖掘整合弘扬通衢千年落实人文文化底蕴及各种旅游资源,重塑还原相关遗址。如明朝的城墙、爱梅亭、韩公祠和茶亭、华新村苏区遗址等。恢复万梅景观,打造万梅美丽乡村,打造通衢文化金名片,拓展古镇旅游外延性,恢复和建设一批名人故居和纪念馆,推出有影响力的名人文化景点,发挥名人效应,扩大古镇知名度,树立绿色生态形象、创优人文旅游建设、创响历史旅游品牌。

3.对照我市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对着通衢历史文化积淀特色,坚持特色化、精品化、差异化和生态化原则,科学谋划、开拓思路,重塑千年通衢独具规模的体验性、娱乐性和特色性项目:如创建玳瑁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市民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玳瑁山上的水质无污染,特别佳,已经小规模开发为饮用水。玳瑁山锦归瀑布群小巧却险峻。建议可将饮用水生产基地及瀑布群打造成保护生态环境教育的旅游点,并将张大纲保护玳瑁山的事迹刻碑流传,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再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要富,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民富。建议政府把客家文化深入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可借助工业园优势招商引资,大力挖掘通衢寨背陶瓷文化,打造具有客家文化风情的陶瓷美丽乡村。同时结合叶绿野乃寨背人,建议将寨背打造成美术学生社会的实践基地,将陶瓷+美术结合起来,可与美术专业院校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发展共享。

4.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如千年古榕清除藤蔓保护工作,加大统一规划力度,避免小而散的开发,由政府聘请专业人士顶层高格局设计规划,明确主题,着力培育跨产业融合的旅游项目。在开发文化产品时,注意使旅游者可以在旅游中吸取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同时也能对传统的历史文化进行现代意识的思考,做到寓学于游。还要针对旅游者历史文化需求,强调精神文化享受,引发旅游者的兴趣与共鸣,注重个性文化特色,突出历史文化形象,避免现代的改造倾向。现代旅游产品给予消费者的不仅仅是旅游服务,而且是突破传统形态上的更丰富的精神享受。只有在文化内涵的深度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下工夫,做文章,才能创造出具有新意的精品名牌。

如建设通衢中学景韩文化,结合千年古榕,打造“旅游+教育”,如文化修学游线路,主要结合时代特点以及通衢中学文化历史底蕴,推出“开笔礼”、“成人礼”两大旅游活动内容。参加活动的学生们在景韩书院前或千年古榕前“正衣冠”、“行师礼”,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朱砂开智”、“破笔开蒙”、“击鼓明志”、“鞠躬谢恩”等系列活动,重走了一遍传统古代学生的“开笔礼”,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

再如挖掘贺龙将军与通衢中学的故事,开展红色文化,讲好革命故事,缅怀革命先辈,重温红色历史,学习革命精神。

总之,通衢拥有着一笔宝贵的具有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优势的珍贵旅游资源,宣传、推介、保护、开发通衢古镇,突出“与千年古镇一同生活”新亮点,注重历史内涵,营造文化氛围,“爬,古镇瀑布;坐,古镇梅亭;观,古镇梅花;逛,明朝城墙;访,千年古榕;听,百年钟声;吟,名人诗赋;过,美丽乡村生活”,对于旅游城市河源来说,极有价值。

河源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若能以“文化+教育+工业+旅游”资源开发促进通衢古镇保护与开发,投入资金,重塑古城,把客家文化深度融入乡村建设,打造具有客家文化风情的旅游品牌,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该是多么美丽的乡村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