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河源文史
攀登一峰望七县 别有视界看人间
河源名山录之七目嶂
来源:河源政协     发布时间:2018-01-11 21:49

攀登一峰望七县

别有视界看人间

河源名山录之七目嶂

 p1_b.jpg

东源县黄村镇的宁山村,是河源市乃至广东省海拔最高的山村。

1515678485692086208.jpg

此碑是七目嶂上的五华、龙川、东源三县交界点。

p3_b.jpg

七目嶂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奇石,最奇的是一个被命名为“海上世界”的山坳。

  文/本报记者 凌丽 图/本报记者 黄世军

  名山档案 七目嶂,属东源、五华、龙川三县共有,为河源第二高峰,主峰海拔1318米,可见周围龙川、五华、紫金、东源、连平、和平、博罗七县部分地区,故称七目嶂。总面积58.5平方公里,山体多由花岗岩、石英斑岩和流纹岩构成,是原始次生阔叶林区,也是广东省最大的天然阔叶林区之一。1998年12月,获批为广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


  海拔1318米七目嶂


  三县共有 四县可登 能望七县


  仁者爱山,大抵山矗立千年万载静默如斯,又涵养一派生灵,无论哪个物种,都能在山的怀抱里过完各自的一生。山在喧嚣之外,让人沉静;山又高于平常世界,又让人胸襟为之一阔。


  七目嶂便是这样的山。


  七目嶂,《河源县志》中标志为“亚婆髻”山。其主峰是龙川第一高峰,是全市的第二高峰,海拔1318米,群山连绵,千米以上的山峰有近十座,是户外爬山、穿越、探险的好地方。七目嶂位于河源市龙川县紫市镇与梅州市五华县长布镇交界处,属东源、五华、龙川三县共有,西从梅州市五华县大田镇青冈村,北从龙川县博石下,东从东源县黄村镇,南从紫金县中坝镇,都可登上山顶,殊途同归,却风景各异。有驴友认为,从黄村到七目嶂是“最爽的山路,最高处可基本与主峰齐高”。从东源县黄村镇的宁山村登上七目嶂顶峰,景点众多,路程最近,三四十分钟便可登顶。


  登山观景,景随步移,境随心转。从山脚下起程,总要走上两三个小时,看过各种风景,出几身汗,才能登顶。登上山峰,只见天高地迥,千山起伏,松涛阵阵,清风过耳。这种时候,古代的“一览众山小”、现代的“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等话,常常就让登山者脱口而出。


  在山顶极目四望,可见周围龙川、五华、紫金、东源、连平、和平、博罗七县部分地区,七目嶂名字的来由,便从此出。


  关于此山名的由来,《五华县志》又有另一种说法,曰此山曾盛产漆树,故称“漆木嶂”,后来简写成“七目嶂”。因此,在黄村的邻近,有个村子就叫做“漆树坝”。漆树坝村有一所建于抗战时期的崇伊中学,出了许多人才。这个漆树坝村,又有高达95%以上人家都有亲属远走南洋(《河源文史》第6辑)。


  七目嶂的生态最让人称道,群峰竞秀,树木丛生,是原始次生阔叶林区,也是广东省最大的天然阔叶林区之一,七目嶂周边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山16座,森林覆盖率93%。1990年7月,设立七目嶂天然次生阔叶林保护区,1995年5月,升格为市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12月,获批为广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山上古树参天,古藤虬延,野果满山,龙川、五华两侧有松树、杂树、油桐、油茶,山脚有杉树,山上长有很多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杪椤,尚有珍稀濒危植物三尖杉、吊皮锥、红椿、南方红豆杉等;还有许多珍稀濒危动物云豹、雉鸡、穿山甲以及苏门羚、白鹇、虎纹蛙等。


  七目嶂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奇石,最奇的是一个被命名为“海上世界”的山坳,松涛阵阵,怪石耸立,有人起名叫“海龟望月”“仙蛙斗歌”“龟牛亲吻”“海螺相亲”“海蛙幽会”“海贝开屏”“螃蟹爬岸”“鳄鱼上山”等,形态逼真,仙山仿佛海上,让许多游人叹为观止。


  七目嶂上还有悬崖峭壁,有深潭飞瀑,有奇花异木,有古藤薜萝,有山溪悬涧。晴日草木贲香,阴雨天群峰茫茫,遇上适合的天气,还有云海流漾。


  陆羽在《茶经》中说,泡茶的水,山水上,河水中,井水下。七目嶂里的山中流泉,清澈透明,当地人常用来做传统石磨豆腐、自酿黄酒,味道纯正,最受“吃货”欢迎。


  山下的农家,还经常采摘败酱草(野苦斋)、鸡麻蔸等野菜。菜色有苓粉线、土家鸡、酿野香菇等。饭后,常喝上一杯本地冬蜂蜜野山茶。村民介绍,七目嶂上的野山茶产量很少,具有药食功能,甚至有外人出数千元一斤的价格来收购。


  七目嶂还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山体多由花岗岩、石英斑岩和流纹岩构成,地表有薄薄的黄、红壤。山呈三角形,蕴藏锡、铅、铝、锌等矿,曾被开采,但交通不便,开采不易。


  2000年,龙川县批复建立七目嶂自然保护区,面积有1517公顷。后被列为广东省省级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山上的自然生态,前来登山的游客,大都能自觉将垃圾带走。2015年,汕头大学的一次七目嶂户外拓展活动中,队员邓佳顺表示,“之前我认为在野外做到不扔塑料品就行了,可降解的东西随便扔了也没关系,这次活动教会了我LNT法则,人的任何物品留在野外都会干扰野外生物的正常生活。”(汕头大学网站)


  七目嶂上有一座五华、龙川、东源三县分界碑;双髻峰下,有一座立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奉宪永禁碑”。


  七目嶂下南客寮


  抗日和解放战争根据地


  在红色革命年代,老革命家们利用七目嶂的险要地势,进行了各种斗争,如同星星之火,为今东源、龙川等地加快建立红色政权作出了极大贡献。


  位于七目嶂峰腰的海拔1000米左右之处的今龙川紫市南客寮村,是五华县大田村张氏家族约在清咸丰年间迁徒至此,以蓝靛立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有20多户人家,共100多人口。其中党员有11人,参加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有30多人。因而,国民党当局曾先后多次派兵围剿。曾任东江特委书记的梁威林,在1991年1月为南客寮题字“抗日、解放战争根据地”。


  据曾任紫五人民抗日自卫大队(简称紫五大队)大队长的张华基介绍,南客寮扮演了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的角色,是中共东江革命所在地,是指挥东江抗日、解放战争的革命中心。随着七目嶂这一带的革命政权在紫市南客寮诞生,革命根据地发展有电台、兵工厂、培训班等。由钟应时等人负责电台工作,黄彩娥等人负责战地临时医务工作,李作新等人办东江纵队机关报《星火燎原》,张超群等人负责情报交通站工作,黄维初等人负责兵工厂军械修理工作。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部队、粤赣湘边纵队副政委梁威林统率部队曾在南客寮活动休整。1941年由梁威林领导开办了党政军训练班。抗日战争以来,南客寮是东江纵队川南武工队、川南大队、东江二支四团的主要革命活动根据地。(《紫市镇志》)


  全省海拔最高村


  宁山村的激荡革命往事


  与南客寮相邻的东源县黄村镇宁山村,是河源市乃至广东省海拔最高的山村,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仍保留着众多传统的砖瓦房,有少数新楼房、别墅,人口有1800多人,耕地较少,交通不便,近年来铺设了水泥路。


  宁山村同属革命老区,地势险要,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且革命基础好,是进行游击战争的理想地方。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领导人李光中、陈柏昌、张持平、蔡子培、梁威林、钟俊贤、黄中强、郑群、张日和、魏麟基、张华基、王彪等都常在宁山活动。国民党当局曾对宁山根据地进行3次“扫荡”,东江特委据险而守,多次粉碎了当局的进剿。七目嶂险要的地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宁山村曾有个兵工厂。在龙潭的泉水湖,游击队员们用苗竹、杉树皮代瓦、代墙搭成200平方米左右的临时兵工厂,修造枪支,自制手榴弹、地雷、大刀。


  抗战结束后,中共后东特委决定建立以河源宁山为中心,地跨紫金、五华、河源、龙川四县的根据地。1946年3月,宁山根据地遭受扫荡,中共后东特委机关和星火报社、无线电台,都转移到大田石灰坝(郑群《郑群戎马岁月忆述集》)。


  根据《河源县志》(2000年版),1945年秋至1949年10月,黄村地区七目嶂下发生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战斗,兹略录部分:


  1945年9月17日,东江人民抗日武装自卫总队(代号飞龙队),袭击蓝溪(今黄村镇)乡公所和警察所,打死巡官张家超。


  秋,黄村地区张惠明、邹建等组建一支30多人的游击队,名为“飞虎队”。


  冬,程佩舟在黄村三洞成立“白虎游击队”,共90多人。


  10月30日,中共河源县委书记江尚尧(五华人)路经叶潭双头圩时,被能溪乡乡长“黄鬼头”袭击,伤重而死,时年28岁。


  12月24日—26日,国民党张作伟部和河源县警大队近千人,分三路进攻黄村,游击队临时联合指挥队伍奋起反击,重挫之,计毙其40多人,俘20多人,伤80多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40多支,以及其他物资一批。


  民国35年(1946年)1月26日上午9时,国民党教导团和县警大队从能溪(叶潭)吉布向蓝溪(黄村)进发,企图袭击游击队,被临时联合指挥部迎头痛击,丢下马匹、辎重逃跑。是役俘敌8人,缴获战马一匹,枪弹一批。


  同月,在黄村成立中共紫、五、龙、河边委,由卓扬任书记,钟莹、魏麟基、张日和等为委员。


  同月,在黄村成立河源大队,大队长为欧阳源(兼),副大队长为邹建,队员共50余人。


  同月,中共后东特委在黄村宁山龙潭举办青年训练班,培训青年骨干。参加青训班的青年50余人。由中共后东特委主要领导威林、钟俊贤、黄中强、魏麟基、卓扬等主持学习。


  4月,东江纵队北撤山东,河源地区参加北撤人员有:黄中强、张华基、黄川、邹祖仪、章中(张宗)、黄平、黄义中、程光、彭仪、程桂、李作新、张迅、刘成章,欧阳源、刘光、叶波浪等16人。


  5月,国民党广东省第四行政公署专员黄铮与县长张国馨,向省要来200支枪配发黄村,成立“蓝、能、康三乡反共联防委员会”。


  7月,国民党军分三路向黄村游击根据地进剿,七娘磜村房屋、山林全部被烧光,山火半月不息。


  民国37年(1948年)2月,东江人民抗征队在黄村成立,由河东分工委统一领导。


  5月7日,国民党军队800多人分四路进剿游击队黄村总部。


  同月,国民党六十九师九十二旅一个营及保八团一部分,纠合紫金、龙川、河源等地方武装近千人,分四路直插黄村,河东游击队在民兵的配合下,分路阻击,毙国民党军连长以下12人,伤敌数十人,趁夜撤出战斗,黄村被敌进占,河东的主要圩镇陷入敌手,中共部队退守河西。


  宁山马肩坳大捷,是值得纪念的。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六十三军教导团副团长张兆伟率三个营和保八团一个连,加联防队共500多人,分三路进袭宁山、文秀塘,意图直迫白云嶂。东进、后东部队联合指挥部坐镇指挥,布下地雷、机枪、步枪、手榴弹阻击。强大的火力,将对方打得一批批倒下去。飞虎队在文秀塘坚持了一整天的阻击战,确保了东进部队在宁山正面歼敌作战,避免了背部受敌之险。


  年仅18岁的副连长张思光,率领几个“小鬼”冲进敌阵,击毙班长1人,缴获步枪数支、手枪1支。敌军败阵逃窜,张思光在追击中与对方争夺机枪时,不幸中弹而死。


  战斗结束后,部队来不及打扫战场和进行庆功活动,东进部队和后东部队即转战五华,迎接新的战斗。(《河源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卓佛坤《分兵东、进、转战河东》)


  为纪念马肩坳战役,2011年东源县政府在马肩坳战斗旧址树起纪念石碑;在通往宁山村的路旁,修起一座张思光纪念亭。


  七目嶂山下的中共东江后方特委文秀塘会议旧址,于2011年被列为河源市文物保护单位。1945年4月16日至17日,中共后东特委书记梁威林在这里召开恢复组织活动后的第一次会议,就成立武装队伍、开展武装斗争和创办《星火报》等作出决议。


  七目嶂的旅游与发展


  七目嶂上,山风阵阵。


  硝烟散去,当年血沃之地,重新覆盖上了茂密的植被。昔日枪声不绝的宁山,现在是个名副其实的宁静小山村。


  从宁山攀登七目嶂顶峰,路程最近,只需三四十分钟,途中景点甚多,适宜开发七目嶂观光旅游项目。


  在龙川,为发展龙川生态旅游,2005年始,县委县政府已对七目嶂进行开发,在海拔800米的七峰山腰,兴建七峰山旅游度假村,景区配套有相关休闲服务设施。加大七峰山旅游度假村和紫市镇农家乐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深入挖掘南客寮村红色革命文化,推动绿色生态经济崛起。


  在梅州五华,七目嶂已开发为生态旅游区,每年有不少游客前往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