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河源文史
逍遥岩:宋代河源避暑胜地
来源:河源政协     发布时间:2018-03-08 16:51

逍遥岩:宋代河源避暑胜地

逍遥岩洞中石刻

图:逍遥岩上的凿石痕迹,当年曾装有粗大栏杆。

图:逍遥岩,武侠电影《逍遥剑》在此取景。

    河源名山录之逍遥岩

    逍遥岩在河源城之南,位于岩前下围村,形成于远古,开辟于南宋,为宋代淳祐丁未年(1247)进士何天隐所开发,明代岁贡邱隅将其扩建。内有岩洞,“广如深室,平可布几”,上有石刻。岩上有栖禅寺,北宋苏东坡曾在《惠州荐朝云疏》中提及,惠州栖禅寺为河源栖禅寺之别院,今俱已不存。河源地名“岩前”,即因逍遥岩而得。逍遥岩曾有如云桃花,有松涛阵阵,还曾留有文字难懂的神秘“将军碑”,已佚。

 

逍遥岩,作为清代河源八景之一,至今尚在。它是那样有名,以至于成了一个地名:“岩前”。这个“岩”,便是与市区、恐龙脚印化石所在山近在咫尺的逍遥岩。

  探奇览胜:南宋时开辟为消暑胜地

  逍遥岩在河源城之南,位于岩前下围村,开凿于宋代,曾有寺有庵,有如云桃花,有松涛阵阵,还曾留有文字难懂的“将军碑”。宋元明清数代游人曾在逍遥岩上探奇览胜。

  从下围村一处不知名的路口进山,迈过几级简陋的泥阶,很快便到了逍遥岩。

  第一眼看到逍遥岩的人,不免会对它的险峻大为惊叹。在清同治年间的《河源县志》上,对逍遥岩的描写,用了这样一个量词:“卷”。“城之南卷石一区,曰逍遥岩。宋何君天隐辟于前,明邱君隅廓于后。”(江熊锡《游逍遥岩序》)

  何天隐是宋代淳祐丁未年(公元1247)进士,他在城郊游玩时发现这处奇特的山岩,便将它拾掇了一番,使人便于登临。在他之前,也有无数的河源人到过这里,但他们都没有将逍遥岩形诸文字,而作为佼佼者的何天隐,一定为逍遥岩写了不少的诗或文,像后来明代的公安三袁一样,游到哪儿写到哪儿,有文字记载的东西,让更多的读书人看到并记录了下来。

  明代岁贡邱隅,也爱上了这处“清凉国”,将它扩大,并凿了更多石阶,还安装了木柱,使这儿成了避暑胜地。到清乾隆年间,逍遥岩便被新增为河源八景,命名曰“逍遥幽壑”,一时声名雀起,城中士女,常爱去玩。

  奇特地貌:“一卷”逍遥岩

  第一次站在逍遥岩脚下时,我不由惊叹:“好险峻的山岩!”只见一块巨大的岩石,呈45°角斜立在山地上,往外边伸展的岩石,成了为人们遮风蔽雨的半敞蓬天然洞窟。随着山形变化,形状不一的石阶向山顶蜿蜓而去。远远看去,像一波巨大的翻滚的海浪,当翻滚到最高最美的时候,并没有人驾着滑板去冲浪,却突然凝固成了山岩。

  从山脚往上登50级处有一“广如深室,平可布几”的主岩洞。洞口高4米,宽9米,深16米。洞内设有石台阶桌,其中台为2米正方形,阶桌长6米、宽50厘米。当时前来这里游玩的人们,也许就在这石桌上进行交谈,或午倦懒翻书时,便倚桌而眠。

  洞口左侧石崖上有高1.6米、宽0.5米的长方形雕刻,阴刻“逍遥岩”3个行书大字,字径0.4米,落款刻“崖松为岩宅主邱隅书”。 岩洞口右侧还有一题残缺不全的诗刻,由于风化剥落,字迹已模糊不清,只依稀能辨认出“逍遥岩上共逍遥”等字:“逍遥岩上共逍遥,岩下□□□□□。愿得壮□清四野,不妨终日醉渔樵。访奇直上石兴□,四顾江山□寂寥。却忆□□蝴蝶梦,不如载酒且逍遥。”落款为:“嘉靖甲子□臬西山又书”。

  在诗词创作上没“两把刷子”,或者写不好书法,又或者能写好书法,却请不起良工巧匠的,都不敢在石壁上刻字。因为一旦刻了,就要对自己的名字负责,不至于贻笑大方,更不能流“毒”千古。所以,在这洞里,这些石刻和这些诗,都颇可细赏。若能辩识出其中看不清的字,也是“逍遥岩上快登临”的一大快事。

  越往上走,这块巨大岩石就越呈现出不同姿态,还有一处形成一个眼睛形状的小岩洞。主岩洞右侧有一平台称“观景台”,登台远眺,其他明清八景之“宝江渔唱”、龟峰宝塔等胜景及市区景观尽入眼中。

  岩上石阶边凿有一些方形或圆形的孔。有资料记载,此处有栏杆柱42条。一处是方,相邻的另一处便是圆的,孔有大有小,大的有手掌般大,可以想象当时的栏杆有多粗。清代诗人江熊锡曾在中秋前往逍遥岩看花,笑逐颜开,“笑拍栏杆犹起舞”。现在,栏杆已荡然无存,游人登阶时,不免要小心翼翼,免得一脚踩空,坠下陡峭的悬崖。

  曾经桃之夭夭红云阵阵

  那时的士人们要看桃花,不必远路去连平上坪(何况那时哪有这许多桃花),只消出城,到逍遥岩上看就可以了。

  曾让不少北方来的河源官员“抓狂”的是南方的混乱气候,因为岭南地区气候温暖,百花开放时间和北方不一样,中秋的时候,竟然还有桃花——之前农历十月,我们仍在东源康禾见到有零星的桃花开放。江熊锡见怪不怪,他说:“仙源留得好栽培,气候难齐忽早开。”中秋的桃花,虽然没有春天开得那样灿烂热烈,虽然是零星的,瘦峭的,但别有一番可爱:“秋老胭脂含月瘦,露深宫锦倩云裁。”对着逍遥岩上的中秋桃花,渔父和诗人皆惊又喜,“不妨艳冶惊渔父,最喜酡颜向酒杯。”喝得醉眼蒙胧的时候,桃花冶艳,让人错觉春天已至。

  “慈帆虚阁重徘徊,忽见仙桃烂漫开。似却春时沾雨色,不妨秋际傍云栽。月笼艳影依莲坐,风绾红英入玉杯。却笑天台人在境,数枝留与阮刘来。”邝成英对逍遥岩上的桃花印象太深了,他依着江熊锡的诗韵,也作了一首七言律诗。

  “叠叠好花千树锦,重重瑶石一云梯。”明代的大孝子马叔康,在诗中亦为遍山的桃花陶醉。

  经过数百年的岁月,近数十年来,大约因为很久没人特意去打理的缘故,山上的桃花渐渐地少了,春天时,只有野生的各种草儿花儿“野蛮生长”,生机勃勃。

  来到逍遥岩,不想红尘事

  登山最能澄心。在逍遥岩里,黎绍曾拾级而上,虽然鞋底满沾黄色泥灰,但他仍觉得步履无尘,如蹑空明。那时游山玩水的人其实并不多,逍遥岩上人声很少,仿若世外仙山,于是自然便写出这句“休将人世问枯荣”来。佛家释子弘音,也为逍遥岩写有一首诗,声称“到来便觉此心安”。

  萧文藻在《逍遥幽壑》诗里自述,称去逍遥岩上游玩时,看见了许多美景,听到许多鸟唱。他便在一块石上坐了下来,但觉尘虑涤去,仿佛在听佛经讲解,空中天花乱坠。

  陈张翼喜欢看《南华经》,上有名篇《逍遥游》,他专程前往逍遥岩,一探南华仙境。他想到不少道家的故事,其中煮石、叱羊的典故最切合逍遥岩的传说。

  煮石的传说,出自《太平广记》,有个老先生叫白石,比彭祖还要长寿,2000多岁,因为觉得人间实在太有趣,一直赖在人间玩耍不肯成仙,免得上天后还有那么多的天尊要侍奉。他喜欢煮白石为粮,有时也吃人间五谷。后来有个沈敬,修道很久,最后心至诚,石为炊,把白石煮得跟馒头一样香,返老还童了。明清时煮石又有了“逃禅”的意思。

  叱羊的故事,出于葛洪笔下的道家人物,牧羊小儿黄初平入金华山修仙,后来修得能叱石为羊。这几个典故,都是道家故事,表达的意思都一样,但就是用来描述住在逍遥岩、不想红尘事的。

  曾经有寺有阁还有亭

  若在盛夏、酷暑之际,满身是汗地上得逍遥岩,便能沐到凉而不伤的山风,让人襟袍一开。登上岩顶,只见周围树木成林,视野开阔。可以想见,当时前来游玩的文人墨客定然会留下许多诗篇,以抒其怀。

  乾隆丙子(1756年)举人关文运,在逍遥岩上盘桓良久,爱它非常。他耗费不少脑筋,构思了一首回文诗,后被录在县志上:“山云锁树绿萋萋,静院钟声数鸟啼。弯径晚花寒蕊吐,曲栏斜石古诗题。闲僧坐对层峰碧,醉客游来远雁低。还往日边晴嶂叠,关门寺外野烟迷。”倒读可读成:“迷烟野外寺门关,叠嶂晴边日往还。低雁远来游客醉,碧峰层对坐僧闲。题诗古石斜栏曲,吐蕊寒花晚径弯。啼鸟数声钟院静,萋萋绿树锁云山。”

  当年的逍遥岩究竟有怎样一番风光?

  写了逍遥岩桃花的江熊锡,还写了《游逍遥岩序》,上云:“城之南卷石一区,曰逍遥岩……摩崖访胜,不绝游踪。载酒探奇,尝多蜡屐。栏干曲折,惟传天半铁桥;连宇虚巍,却认空中楼阁。松涛晚响,恍闻清籁于钟山;涧芷时开,疑拾幽香于缑岭。眺长江则明镜浮来,俯寒石则阴林隔断……”

  从这些诗文可看出,明清时的逍遥岩,有繁花异草,有松涛阵阵,有连宇虚巍、栏干曲折,是雅士们“不绝游踪”、载酒游乐的好去处。只是胜景已成往事,唯有故纸堆上追寻。

  栖禅寺随钟声远

  这“连宇虚巍”,是些什么房屋?在这较僻静之处,大部分应是佛家建筑。从前人的诗里可以看出,当年,逍遥岩上还曾有禅院,旦夕可闻钟声,游人能见僧人往来。

  据识者介绍,旧时逍遥岩除自身胜景外,还有栖禅庵、栖禅寺、观音阁和将军碑等建筑物,其中栖禅庵在逍遥岩下,观音阁在逍遥岩顶,栖禅寺在逍遥岩西。登上山顶可俯瞰全城及远景。

  河源栖禅寺的由来极久,相传至少建于上千年前。北宋时,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惠州,34岁的王朝云染上瘟疫,病逝在身边。苏东坡很是悲痛,希望朝云在阴司也有个好去处,给她写了一篇《惠州荐朝云疏》。在此文中,苏东坡提到了河源的栖禅寺。“千佛之后,二圣为尊,号曰‘楼至’、‘如来’,又曰‘师子吼’。佛以薄伽梵力,为执金刚身,护化诸方,大济群品。为悯海隅之有罪,久住河源之栖禅,屡显神通,以警愚浊。”

  明末,国势日危,政事不可为,云南巡抚李焘次子李树东隐居于逍遥岩修道,并重建栖禅寺。但到了清同治年间,栖禅寺已经坍塌。李树东师从明代惠州三先生之一的杨起元,学习理学,并在河源成立“新芝社”,为河源士人传授理学精髓。

  当年的栖禅寺到底是怎样的?有嵯峨楼阁,有东桥西桥,有晨钟暮鼓,有讲经老僧,有松影瘦峭。何以见得?有诗为证。不知为哪个年代的诗人崔放之,写的一首古风《栖禅寺》,为我们还原了一些栖禅寺的景致:“自从白马驮经始,宝地酣园知有几?今见逍遥岩洞深,啼猿鸠接栖禅寺。嵯峨楼阁东西桥,掬水闻香景趣饶。讲经云外天花落,卓锡林边暑气消。一尘不到松关口,僧老淡随松影瘦。谁知好事眼能青,借与诗人信宿逗。山高地僻月空圆,晨钟暮鼓惊龙眠。看来懒把无生学,长叹一声归钓船。”

  然而时至今日,除在山上凿出的逍遥岩,其他建筑已全部无存。

  韩愈

  或识将军碑上字

  逍遥岩上有一块将军碑。和栖禅寺一样,这将军碑也是来历不可考,字形古怪神秘,连饱读诗书的进士、举人,都辨识不出上面的文字。碑文早在清初已残缺不清,现在原碑更是不知所踪了。

  乾隆壬申举人邝师益有《咏逍遥岩将军碑》古风诗一首,大意云:在那山形奇特的逍遥岩上,游人常常会去找寻一块“将军碑”。碑上字迹模糊,有松煤熏过的痕迹,有纸拓过的旧印,还有许多青苔、泥土的蚀刻损伤,剩下的中间题撰,还勉强可见。只是细看,类似蝌蚪,又不是蝌蚪,不知是先秦文字,还是近世元明的文字?对着这些看不懂的少量文字,年代、姓氏众说纷纭。若是卢仝、韩愈再世,或可以看出来写的是什么。“古来废坏物多少,胜地不朽留精魂。若将老碣稍无有,安知不以块石论。幸今逍遥相日依,久远犹得称将军。”邝师益如此慨叹道。

  这块不知所踪的将军碑,让逍遥岩给人以诗情画意的同时,还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寂寞逍遥岩

  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曾藏过土匪。而在60年代,有一对埔前情侣,因家庭不同意他们结缡,到逍遥岩上殉了情。大约是80年代,曾有部电影《逍遥剑》在此取景。

  今天的逍遥岩人迹罕至,但并未被人遗忘。1986年,河源县人民政府公布逍遥岩为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2月,逍遥岩被列为河源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4月,时任省考古所副所长的邱立诚与时任省文博学会会长、省普查办专家组组长的邓炳权等专家学者,带着“河源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培训班”学员来到这里进行察看、登记。

  也许因为市区公园越来越多的缘故,离市区尚需10多分钟车程的逍遥岩,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有些“野生”味,对喜欢方便的市民来说,其不是携儿带女游玩的好去处,只是偶有青年游人前来寻芳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