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河源文史
河源名山录东山岭--从耸翠东山到阳明公园
来源:河源政协     发布时间:2018-03-21 10:46

河源名山录东山岭

从耸翠东山到阳明公园

 

东山岭成为和平市民休闲好去处

【名山档案】

进入和平县境内,远眺和平县城,就能看到一座山被削平的半山腰处,有用人工植被“写”成的4个大字:“和平万岁”。这是双关语,王阳明在500年前起的县名,与当今世界的不懈追求——和平的理念不谋而合,这是非常有深意和哲理的四个字。这座山名叫东山岭,500年前和平建县后,它一直被叫着“东山”。当年的和平八景之“东山耸翠”,指的便是这里。

小鲁名山,东山翠耸

相对于具有2200多年建埠史的龙川、1500多年建城史的原河源县,和平县设县较迟。公元前214年起至南朝齐代,这里为龙川属地。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此地置县,定名“和平县”,县城设于和平峒羊子埔(今阳明镇),属惠州府辖。清康熙《和平县志》云:“东山,在县治东,隔溪半里许,高百余丈(民国《和平县志》:高651公尺),周三十六里,其脉自仙女嶂来,形如竖旗。”

和平建县之前,当地就流传着这样的童谣:“东山面前成街市,公卿将相相继至。”王守仁建和平县后,果然人才渐盛,至民国年间,县中便出了一位位高权重的徐傅霖。

和平建好城池后,徜徉城中,明代和平举人黄宸对家乡未来有着十足的信心,他在《开县形胜记》里欣喜地写道:“五花叠嶂负于后,纱帽奇峰列于前,东山耸翠于其左,铁潭聚流于其右,(县城)得山水之美如此哉!”

东山植被茂盛,郁郁葱葱,被评为和平八景之一。明隆庆五年(1571年),知县陈文彬有六言诗云:“巍巍壁立千仞,倚空小鲁名山。倒屐跻攀葱翠,九霄只在云间。”县人进士徐廷芳诗曰:“秀耸危楼外,灵山淑气通。五更鸡唱后,高捧一轮红。”都赞叹东山景色之美。

站在东山之巅,俯视县城,又是怎样的情景?宁都监生温云说:“地接东南三岛日,水分城郭一江风。”教谕梁金玉写道:“目睇三江来浰峤,神驰百粤望罗浮。”他们写的都是和平县城山环水绕的美景。

东山之下,曾有一古寺。东山之顶,曾有一炮台。俱毁。居高临下的军事要地

与和平县城相隔咫尺的东山,在军事上起着护卫县城的作用,历代治理者均曾在山巅建起碉堡并派兵驻守。其势居高临下,城中动静,一目了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咸丰(1851年至1862)初年,洪秀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时,惠州翟火姑扯旗举兵响应,祭起“顺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大旗,四里八乡的农民纷然来投。

咸丰五年(1855),翟火姑部队轻取河源,攻克博罗后,亲率数万义军围攻惠州,数月不克,清廷调重兵镇压,翟部便转战五华、龙川等山区县城。同年腊月初,翟火姑的一支队伍由龙川进入贝墩,经彭寨至和平,以东山岭为大本营,派兵围攻县城,数日未破。其后,在当地农民的支持下,于农历十二月十日深夜,内应敞开城西大门,让翟军进城,县城被占半年。次年5月,义军人数急增,粮食供给困难,遂于54日放弃盘踞将近半年之久的县城,转战赣南。8月,至江西吉安附从太平军(1999年《和平县志》)。

民国五年(1916年)6月,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在全国的一片骂声中死去,陈炯明遂在惠州组织民军18个支队起义,与广东都督龙济光的手下惠州督办李嘉品作战。不久,北京临时政府成立,李嘉品奉命调离,陈炯明的护国循军进占惠州城,并分赴各县驱逐“龙(济光)派”势力。龙川人张化如是护国循军第十支队司令,亲率300余人,于同年726日围攻和平县城。

和平县城城墙做得很坚固,“龙派”和平县知事陈赞夏准备顽抗。保安团局官绅黄月波、李舫山等也大量征集物资、粮饷,组织兵丁协助官兵轮流守城。附近的民团支持张化如军队,纷纷前来支援,将县城重重包围,并日夜攻打。县城墟市开不了业,人们就转移去老坝街、兴隆坝街。

但是,和平县城城坚粮多,张化如部队打了40多天还是攻不下来。就算深挖地道,用炸药炸城墙,也只不过炸出了一个大缺口,仍是攻不进去。怎么办呢?张化如愁得在指挥所走来走去,仰天长嗟。这一抬头,却见到了绿茵茵的东山岭。张化如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第二天,张化如通过东坝街的农民廖佛英,派了大约300个护国军军士,乔装成送水上东山岭的农民,瞅准机会发起攻击,占领了东山岭阵地。于是,护国军居高临下,和平县城中有什么动静,守城兵丁有什么举动,全看得一清二楚。趁全城纷乱之机,张化如率领护国军和民军乘着黑夜,攻破城墙,占领县署,活捉县知事陈赞夏及守城队长矮脚李(绰号)及官绅黄月波、李舫山等数十人,守城兵丁各自逃散(《和平文史》第16辑)。

1938年冬,日军的飞机飞临和平县城狂轰乱炸,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当时的县政府急忙采取防空报警措施,派员在东山岭之巅值班,用升大黑球的办法发布防空警报:升一只黑球,表示有敌机来;升二只球,意即要赶紧躲藏;升三只球,表示事态紧急,敌机即刻就到。解除警报时,也会依据敌情,先后降落黑球。

上世纪80年代建成东山公园

当年东山岭有很多树木,不然不会得到“耸翠”的美誉。有诗为证:“花绽绵红香绕县,草铺茵绿色连城。”(县令刘炎)“初晴树杪留明月,欲雨烟浓带远林。”(岁贡黄足临)“拔地峥嵘开莽苍,擎天缥缈郁青葱。”(孝廉黄毓璇)

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和平县内水土流失渐趋严重。1957年,经县水利部门实地调查测定,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5平方公里。到1984年,卫星普查照片显示水土流失已超过410平方公里(1999年《和平县志》)。究其原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民国时期,和平县有林地面积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5%,境内古木参天,水源充足。1958年至1959年全民“炼钢铁”,全县毁林近1.33万公顷;1968年前后,全县毁林约1.67万公顷;1978年至1980年,在农村经营体制变革过程中,因缺乏组织引导,全县毁林达1.67万公顷。至1984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由85%锐减至32.7%。东山岭的林木,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影响。“由于保护不力,乱砍滥伐,东山岭曾一度坟茔密布荒野。因为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山、塞道堵河的事时有发生。”(《东山岭漫话》)易顺民等人撰写的《广东和平县东山岭滑坡特征及防治对策》一文,揭示了东山岭滑坡原因,“高陡的山体斜坡地形和结构、松散的厚层风化残坡积土,是形成东山岭滑坡群的内因。人工切坡(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开展,沿滑坡群前缘大规模的切坡建房,使滑坡体前缘失去支撑)和强降雨作用,是东山岭滑坡群活动的主要诱发因素。”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东山岭滑坡群在天然状态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不够稳定,如果连降暴雨的话,随时就有滑坡危险。1987年,和平县委县政府决定对东山岭进行综合治理,筹建“东山公园”,并请专业设计师绘制出公园建设示意图。当时的东山公园总体规划为0.37平方公里,西、北各建园门一座,山顶辟花果园,修复古水仓,建电视发射塔;南面扩建县博物馆;西面建亭台楼阁群,建造“东山耸翠”、“新光廊”等4个楼阁,“东华亭”、“南和亭”、“益尔亭”、“滴翠亭”、“四联亭”等8个亭;北面建老人活动场所,东面修复古炮台。每年植树季节,和平就发动人们义务上山植树造林,但这一切仍未能阻挡东山岭的蠕动。

东山岭成了广东12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之一,岭上分布着面积达2.755万平方米的大型滑坡群,可滑土石约32.12万立方米,这里成了广东省重点地质灾害地区。1964年和1995年,东山岭曾发生过两次较大的滑坡。

东山岭相对高度为143米,在距滑坡群直线不足300米处,就是和平县政府所在地。和平县城住着5万居民。和平县城是个小型盆地,四面环山,如果连续暴雨与滑坡同时发生,倾泻的大量山泥可堵塞和平河,毁掉整个县城,全城5万人难逃劫难。同时,和平河也将被堵塞,和平河以上的大型水库,将会溃堤引发洪水,使下游师范学校、化肥厂、村庄蒙灾。

东山岭的最南端是1号滑坡体,1996年曾经下滑2米左右,移动过的土石有5万多立方米。2003516日晚上10时起,和平县天降大雨,到17日晚8时降雨量达到139.5毫米。东山岭大型滑坡群先后出现两条裂缝,一条长21米,另一条长6米,从东山路75号门牌至东山岭公园大门处,直接受滑坡威胁的1752人全部被安排到政府招待所居住。一些在东山岭附近居住的居民得到消息,连夜投亲靠友。518日上午840分,2号滑坡体比较隐蔽的边缘又出现了一条长6米的裂缝,受2号滑坡体影响的735人被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同时1号滑坡体出现移位,整个东山岭滑坡群出现全面蠕动迹象。万幸的是,517日夜里10时以后没有再下雨,否则,若24小时内降雨超过130毫米,东山岭就可能出现滑坡,降雨达160毫米就会发生险情。每逢下雨,附近的居民都胆战心惊,东山岭的地质灾害险情必须根除。东山岭的山顶有两个“监测站值班室”,山上共有19个观测点,值班人员必须随时巡查,发现险情立即发出警报。

2001年春节后,县政府曾投资100多万元,对二号滑坡体进行锚固治理。作为省级贫困县,和平县因为资金短缺,治理面积严重不足,滑坡体坡度仍在40度以上,滑坡体后壁陡立70度以上,需要增加的抗滑桩、削坡、排水等措施均未进行,险情仍潜在。

20021月,和平县制定了东山岭大型滑坡群详细地质勘察工作计划,委托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组织施工,并于412日全面完成勘察工作。《和平县东山岭滑坡群地质勘察报告》和《和平县东山岭滑坡群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21224日经省专家组评审通过,次年36日经国家专家组评审通过,防治工程总投资2830万元(据2003719日,南方网载南方都市报报道《和平县东山岭滑坡群正蠕动治理工程陷入困境》)。

在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怀下,由省、市、县三级联合投资2830万元,于20039月开始对东山岭滑坡群进行治理,确定了“切顶削坡+筑坝填土”的开发型治理方案。第一步是截顶削坡减荷,清除滑坡山体的土石约160多万立方米;第二步是将东山岭西坡整修好,砌好护坡沟和水沟,种上草,防止水土流失。在东山岭山顶上,切出一块3万多平方米的平地,并将切除的山土搬到风水坑,填出了一块15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东山岭西坡则被削出一片13万平方米的人工平整山坡地,种草绿化12.8万平方米。目前,东山岭地质灾害隐患已治理好。

和平县东山岭公园面向县城的坡地上,用植物拼成“和平万岁”4字,远远地在高速公路上就能看到,引人会心一笑。山下的居民再也不用总是担心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了。相反,他们喜欢就近到东山岭上跳广场舞、运动、休闲,到阳明博物馆参观……阳明公园的石梯有666级,寓意“六六大顺”。因其高,故取名“天梯”。

和平县设县比较迟,王阳明剿灭金龙霸王池大鬓后,上书朝廷,请求“乘此机会,复建县治以扼其害”,“移司设县,建县之所,地名和平,以地名县,以为得宜。”割龙川县和平都、仁义都并广三里、河源县惠化郡,在原广东龙川县和平峒羊子埔增设和平县治,将和平巡检司移至浰头以据险要,以使“百姓永享太平之乐”。

清代教谕梁金玉不愧是教谕,按他的理解,以“和平”命名该县,是因为教化关系,治县、治家都要和平:“以和平命名者,盖七巢之地,民多强悍,三浰之区,人怀险恻,官斯土者,不可不以和平治也,……和平行于天下,则天下之福,和平之义岂不大哉。”(民国《和平县志》)

为了纪念王明阳建县功德,后来,政府将和平峒羊子埔改名为阳明镇,如今以“阳明”命名的学校、建筑很多,如阳明中学,阳明一小、二小、三小,阳明大桥等。东山岭之巅那块被切出来的平顶,也在2011年阳明博物馆开馆前后,改名为阳明公园。阳明博物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其内陈列王阳明与和平有关的史迹、文物资料等。

在和平的阳光下,和平居民安居乐业,幸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