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政议政>> 专题视察
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摘要)
来源:河源政协     发布时间:2012-06-29 03:54

关于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摘要)

河源市政协常委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推动全市"三赛"(赛科学发展、赛项目水平、赛责任落实)活动顺利进行,市政协常委会于今年6月份组织视察团,由主席、副主席带队分赴市直和各县区,对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工业园区经济不断壮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立市"战略,抢抓省加快实施"双转移"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的机遇,坚定不移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加强"一区六园"(市高新区和6个县区工业园)建设,园区经济不断壮大。

(一)园区建设不断加强。

我市各级党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滚动发展的思路,对工业园区的功能布局、配套设施、综合效益和环境保护等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建设。至2012年4月底止,我市共建有中山(河源)、深圳福田(和平)、深圳南山(龙川)、深圳罗湖(源城)、深圳盐田(东源)等5个被认定的省级产业转移园,连平生态工业园、紫金工业园争取省级认定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一区六园"规划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50.8平方公里,已落户项目697个,合同投资总额986.7亿元,建成投产项目468个,在建项目115个,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6个(占全市总数的60%)。2011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增量分别为123.4亿元、24.3亿元,占全市增量的54.2%、41.3%。"一区六园"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配套服务不断优化。

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断优化。我市"一区六园"自2004年以来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76.84亿元,园区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绿化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已建成园区污水处理厂5家,园区内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二是公共服务配套不断优化。市直和各县区筹集资金在园区建立了企业服务中心;有的园区建设了质检中心、劳动培训中心等生产配套设施和医院、学校、综合市场、文化娱乐、交通出行、商住小区等生活配套设施,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是产业配套不断优化。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意见》;制订了《河源市手机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了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北京邮电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了"移动终端技术产学研联盟";引进了深圳"评信通"融资服务平台;搭建了校企服务平台。市高新区初步建成"广东省手机生产基地"、"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广东省火炬计划移动通讯终端产品及配件特色产业基地"三大基地。

(三)主导产业不断聚集。

从视察的情况看,各工业园区比较重视产业布局,注重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四新产业"(即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的趋势更加显现。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重点发展手机制造、机械模具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三大产业"获得了省的重点扶持。源城转移园的电子电器、东源转移园的新型建材、和平转移园的钟表制造、龙川转移园的电子科技、紫金工业园的光学眼镜、连平工业园的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也初具规模。中山(河源)、深圳罗湖(源城)产业转移园通过竞标,成为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和专业性产业转移园,分别获得10亿元和1亿元省竞争性扶持资金,并在2011年度省考核中获优秀,分别获得省奖励1000亩和6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四)综合效益不断凸显。

一是财税效益逐渐显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市高新区已成为了市直财税的重要增长点。2011年,市高新区国、地税收入6.05亿元,占市直国、地税总收入21.4%。

二是社会效益逐渐显现。首先是促进了就业,目前我市工业园区就业人数15.9万人,其中本地就业人数10.4万人,占65.4%,园区已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其次是促进了扶贫增收,2006年市出台的集资投入高新区建设的"千村脱困"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全市116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万元的难题,深圳市福田区与和平县投资5000万元在工业园建设扶贫"双到"产业基地,投资收益用于对口帮扶的36个贫困村增收;再次是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园区所在地逐渐发展成为工业新城,城镇空间延伸,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生态效益逐渐显现。工业企业聚集在园区发展,集中治污,减少了环境污染的风险,据环保部门检测,我市各园区环保监测指标常年保持良好,闯出了一条工业发展和保护生态双赢的发展新路。

二、我市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业园区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氛围有所淡化。

一是对工业园区发展的信心不足。受生态发展区政策限制、建设资金筹集困难、土地供应困难等方面因素影响,部分同志缺乏争先进位的干劲。

二是园区发展政策优势正在丧失。我市的招商优惠政策仍然停留在10年前水平,与周边市相比差距较明显。我市已由招商引资"洼地"变成"高地",造成招商引资工作被动。

三是招商选资奖惩考核机制不健全。招商激励政策未按形势要求进行及时修订,有些激励措施无法落实。招商引资的考核指标落实力度不够,无法调动部门和干部职工的招商积极性。

(二)政务环境有待优化。

一是服务企业工作水平不高。个别工业园区管委会服务企业工作效率低。一些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审批环节多,工作效率低,部分审批事项办理时间过长。

二是"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职能部门频繁到企业检查,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部分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在为企业服务过程中设置障碍,谋取私利。

三是"关门宰客"现象比较突出。据企业反映,他们落户后的项目建设及投产运营期间,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办事拖拉在项目建设及增资扩建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收费名目繁多且标准不一。

(三)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一区六园"缺乏协调联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集中经营管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中利用。

二是园区的行政职能不完善。没有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工商、国土、税务等职能部门缺位,服务企业的质量、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是社会事务管理职责不清。目前各园区管委会没有教育、医疗、文体等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却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事务,既给园区建设发展增加压力,又不能有效改善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政企不分。多数园区尽管设立了投资开发公司,但仍然采用行政管理经营方式,缺乏市场灵活性和经营自主性。

(四)经济效益不甚理想。

一是县区工业园区经济规模小。2011年,5个县区的工业园仅完成工业增加值17.17亿元。

二是园区土地经营粗放。2011年,全市工业园区的产出投入比为45.39%,除东源工业园区产出投入比大于1外,其他园区都小于1。

三是企业的竞争力不强。园区企业生产成本上涨、利润下滑,加上企业自身实力不济,普遍缺乏增资扩产的信心和动力,很多企业停留在维持经营上,部分企业已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四是达产企业占比不高。受"用工难"问题困扰,园区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达产经营的难度较大。

(五)发展压力明显增大。

一是融资渠道不多。各工业园特别是县区工业园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投入,信贷融资少。

二是用地矛盾突出。一方面是受国家土地政策收紧影响,全市工业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部分园区闲置土地和闲置厂房较多,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再者是用地指标不足导致办证难问题较突出。

三是用工难问题严峻。由于工资待遇偏低,园区生活环境、生活设施不尽人意,园区企业招工困难,用工缺口较大。

四是招商选资工作力度不够。招商力度不大,招商办法不多,招商队伍薄弱,没有形成"全民招商"的良好工作氛围,招商难以取得新突破。

五是园区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不高。我市各工业园区普遍缺乏园区管理和招商引资专业人才。

(六)产业集聚水平有待提高。

"一区六园"都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但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力不广,产业集聚的能力不强。

一是缺乏大项目、好项目。目前我市除了市高新区,其他园区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只能零散发展。

二是未形成总部经济。一些大型优质企业在河源只有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总部仍在外地,集聚效益差。

三是产业聚集度低。为主导产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还很少,无法形成产业链。

三、加快我市工业园区建设的建议

针对我市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就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定发展园区经济信心,凝聚发展共识。

今年是市委提出的"发展提速年、管理强化年、工作落实年",在近期召开的全市县区工作现场会上要求全市"赛科学发展、赛项目水平、赛责任落实",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崛起的关键在工业,工业崛起的基础在园区,认真查找在工业园区建设中与发达地区、周边城市的发展差距,牢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提振信心,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资源环境优势为依托,以园区平台建设为突破,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为抓手,以项目倒逼为手段,推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大力推广工业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家来河源投资兴业。

(二)建立"一区六园"联动机制,增拓发展张力。

建立"一区六园"联动机制,增强园区"抱团"发展张力。

一是建立招商选资协作制度。各工业园区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特色,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错位互补,避免恶性竞争。市直及各县区要把各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及招商选资项目信息统筹到统一的平台发布,实现各工业园区信息共享,相互协作配合,合理引导项目根据各园区的产业发展特点落户到相关园区,从而推动产业合理聚集,提升各工业园区特色主导产业聚集水平。

二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明确无论引进项目在哪个园区落户,引进项目的部门和县区都能在项目的税收中得到一定比例的提成。

三是统筹各工业园区的用地指标。由市里对各工业园新引进项目生产经营场地的建筑容积率、单位面积工业承载力和投资强度等信息进行严格审核,科学评估新引进项目的预期效益,合理安排用地指标。

(三)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发展竞争力。

一是在完善政策环境上下功夫。要参照周边市的做法,结合河源实际,制定适合河源工业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可参照清远市的做法对我市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税优惠,并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建立政策落实的检查督办机制,切实提升发展竞争力。市、县(区)两级政府要及时清理精简涉企收费项目,统一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公示;同时要进一步整合现有的政策资源,对各个部门涉及工业发展的政策进行排查,用足用活国家各项鼓励政策,加快制订相关地方性的配套政策,使入园企业享受到相应的财税扶持政策。

二是在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市、县(区)要建立健全监管规范涉企检查行为及投诉处理机制,规定职能部门到工业园区企业检查必须向工业园区管委会申请批准,由工业园区管委会通知企业后方可进行。各工业园区管委会必须定期汇总各职能部门到企业检查的情况(如次数、人数、事由、检查时间等)及企业投诉处理情况,向全市或全县(区)通报,对职能部门未经批准擅自到企业检查的,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杜绝职能部门对企业乱检查行为发生。各级工业园区管委会要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协调工作力度,及时为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及各职能部门不仅在企业落户期间,要严格执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办事"、"一条龙服务"以及"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还要将这些制度的执行延伸至企业在河源投资建设及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杜绝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借为企业办事之机"吃拿卡要"。

三是在提高园区经营管理水平上下功夫。要改革园区开发管理的机制体制,将园区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理顺责、权、利的关系,促进园区由"官办"向"商办"转变,成立园区经营公司,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推动园区滚动发展,建立"以园养园"的良性滚动发展机制。

四是在加强园区管理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市及各县区要高度重视工业园区管委会领导班子的建设,加大对管委会领导班子的定期考察考核力度,对考核不合格的领导干部要及时调整,把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干部配备到工业园区管委会的领导岗位。加大对园区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依托河职院和市委党校等培训机构,加大对全市各工业园区现有管理队伍的专业培训力度,组织相关人员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我市工业园区管理队伍素质。

(四)加强配套建设,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各级财政对园区发展的引导性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的乘数效应,采取贴息、参股入股等办法,拉动更多的民间资金参与园区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通过上市融资等多种渠道吸引民间投资。要通过推进市场化开发,引进园区平台建设的战略投资者,采用"引凤筑巢"和政企合作开发模式筹集建设资金,破解园区建设融资难问题。逐步在园区内设立金融服务、商贸中心、职工住房、文教卫体、公共交通等设施以及治安机构,完善企业服务中心、培训体系,改善园区企业和员工工作、生活环境。市要帮助敦促我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承建单位抓紧履行合同,加快紫金县临江、古竹工业园和连平生态工业园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两园"今年通过省级产业转移园认定创造条件。

二是多管齐下,破解用地难题。一要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在土地使用上给予倾斜支持。要抓住省对考核优秀的产业转移园进行用地指标奖励的机遇,争创优秀园区,争取用地指标的奖励。二要对园区建成厂房空置、闲置土地等情况进行普查,依照国土资源部新颁布的《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调查认定和处置利用闲置土地,依法依规将闲置土地和厂房收回用于下一轮招商引资。三要科学安排园区用地,根据项目安排,分期分批出让土地,对重点发展项目用地要优先保障,提升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和产出效益。

三是搭建平台,破解用工难题。建立完善校企服务平台和建立园区用工派遣制度,支持本地职业技术院校面向产业转移需要,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为企业用工输送技术型人才。由各级劳动部门在园区内设立劳务派遣中心,对入园企业所需员工,原则上由"中心"实行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派遣、统一调剂,并就务工期间产生的矛盾进行调解,努力破解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鉴于部分企业雇佣本地劳动力有畏难情绪,要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园区企业大胆雇佣本地劳动力。对雇佣本地劳动力的企业,除给予政策支持外,当地政府还要专门指定挂扶领导和挂扶人员,帮助企业协调对本地劳动力的管理问题。

四是加强规划,规范园区建设行为。把园区规划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将园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布局相结合。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及我市实际制定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标准,以此指导规范我市工业园区各项建设工作。

(五)做好招商选资,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突出产业招商。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方向和产业转移趋势,有针对性的研究招商承接点,完善招商目录,捕捉收集招商信息,力争引进更多关联项目。狠抓大项目引进,积极开展产业配套招商,补齐和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集群。积极承接对口帮扶市的产业转移项目,推进共建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重视发展总部经济,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总部经济在园区落户。

二是注重企业招商。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力军作用,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靠大联强,深化合作,以招商促发展,以发展促招商,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服务、整体推进"的企业招商新格局。

三是优选入园项目。在项目引进上要科学分析资源、环境容量和市场,切实使工业园区走新形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工业园区。集中精力抓好一批符合河源生态定位、污染低、效益好、税收高的新兴产业项目的引进和跟踪落实工作。对引进符合河源发展定位的好项目、大项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重奖,打造全民招商选资的良好氛围。

(六)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提高发展能力。

要通过建立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形成"三赛"动力,激发"三赛"活力,调动各县区、各部门"三赛"的积极性,在全市形成争先进位的浓厚"三赛"氛围,从而推动全市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一是建全招商考核机制。考核重点放在投产、达产项目上,突出已投产项目的分数权重,引导各县区和部门既千方百计抓项目引进,更克服困难排除阻力抓项目落实、促项目投产。对在考核中取得优秀的县区,给予发展资金和用地指标的奖励,对引进项目的县区、部门及个人,按照引进项目的效益,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对招商工作落后的县区和部门进行诫勉。

二是建全责任问责机制。制定工业园区招商项目进度表,将招商项目分为储备项目、在谈项目、已签约项目、已动工项目、已投产项目等类别进行细化管理,将责任具体落实到相关的部门和个人,实施量化考核进度和绩效,并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个人进行问责。

三是建全项目督察督办机制。成立专门的园区项目督查督办工作组,对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办,推动项目尽快落实到位。

四是建全项目挂扶机制。继续实行领导挂扶项目制度,同时,将各工业园区项目挂钩任务分解到管委会的工作人员,确保每个引进项目都有领导和专人挂钩。

五是建全企业投诉处理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或指定专门机构对企业的投诉进行限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在全市或全县(区)范围进行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