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知识>> 政协理论
建设具有浓郁客家气息的山水田园城市—关于河源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思考···································谢海航
来源:河源政协     发布时间:2013-10-30 10:07

建设具有浓郁客家气息的山水田园城市

——关于河源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思考

(在市政协六届七次常委会议上的发言)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  谢海航

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吹响了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号角。市委、市政府贯彻《决定》的政策措施吹响了河源振兴发展、跨越发展的号角。这里就河源实现振兴发展、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中心城区扩容提质"谈两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城区提质方面:我认为,作为"客家古邑"的河源,在城区提质中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建筑客家文化风格的构建

一、城市建筑客家文化风格构建不是"面子工程",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吸引力、竞争力,推动河源文化崛起的"文化工程"和推动河源跨越发展的"经济工程"。建筑是彰显和传承文化至关重要的物质载体,城市建设中对文化最直接的营造就是它的建筑风格构建。我们到一个地区,对它的第一印象和文化气息感受便是来源于它的建筑。城市美源于建筑美,建筑美源于对文化的彰显。建筑如果充满文化气息,就是一种重要的发展资源。到欧洲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欣赏它的巴洛克式、哥特式等古典风格的建筑。一个充满建筑美的地区,它会产生磁场效应,吸引人才、资金等发展资源的流入。没打算在这里置业和创业的人,会因这里的建筑美产生留下来置业的欲望和创业的冲动。

"建筑毫无地域文化特色,千城一面,"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通病。河源不能因为其他城市不重视建筑对地域文化的表达,也漠视城市建筑文化风格的营造。恰恰是国内大多数城市"千城一面",如果河源能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客家文化表达,河源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就会充分凸显,鹤立鸡群,产生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抢得发展先机。

二、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的河源,要有追求建筑对客家文化彰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当前河源城市建设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城市建筑客家文化风格严重缺失,与"客家古邑"城市定位格格不入。充斥河源的建筑要么是毫无文化特色的"火柴盒建筑",要么就是对西方文化盲目宣扬的所谓欧式建筑。客家文化气息在建筑这一传承文化至关重要的物质载体上已气若游丝!

有些人认为,"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的同一风格太枯燥单调,建筑风格多元化也许更好。"其实,建筑风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模式的营造,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云南丽江成片的纳西建筑,黄山西递宏村成片的徽派建筑,会觉得枯燥单调吗?它们都因为成片的同一文化风格的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城市建筑同一文化风格只会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给人带来视觉美感。对于缺乏文化积淀的地区或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地区,比如上海、香港、深圳,建筑风格多元化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作为"客家古邑"的河源,就要有追求建筑对客家文化彰显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三、城市建筑客家文化风格构建切实可行。有种观点认为,客家建筑是在农村地区发展起来的"乡土型建筑",其建筑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融合不太可行。其实,在江浙、皖南地区的城市能够看到徽派建筑文化元素和现代城市建筑制式包括高层建筑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客家建筑与徽派建筑同源于中原河洛地区的府第式建筑,异曲同工。徽派建筑文化元素能够与现代城市建筑完美融合,那么客家建筑文化元素当然也能。

当然,建筑客家文化风格构建不能"泥古不化",不能生搬硬套古建筑样式营造城市建筑,而是要将客家传统建筑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制式相结合,在满足建筑现代使用功能的同时,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客家文化气息,进入河源,就知道到了客家地区。国际建筑学界一直在追求建筑对地域文化的彰显,"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待传统建筑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继承,更要创新。

四、城市建筑客家文化风格构建并不需要多少财政直接投入,它强调的是政府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立面审批中的文化界定和要求的把关。河源城市建筑要彰显客家古邑文化内涵,必须制定出台建筑立面设计融入客家文化元素的刚性规范,并通过规划审批把关使建筑的立面融入"歇山硬山悬山式屋顶、方框枭混线、弧脊山墙、粉墙黛瓦基色"等客家建筑文化符号。尤其是在新一轮城市建设中要有导向性的规划措施,引导新建建筑突出客家文化特色,改变我市城市建筑客家文化风格严重缺失的现状。

城区扩容方面:我认为扩容步子应该迈得再大一些。目前河源中心城区扩容确定建设东江新区,涉及源城和平村、胜利村,紫金古竹镇、临江镇。东江新区如果不设立行政区,以管委会形式运作,牵扯到依法行政、与紫金的利益分成、社会管理责任落实等诸多问题,影响城区功能有效运作,弊端多,后遗症大,对河源城区扩容实际意义不大。如果增设城区,难度也非常大,第一,在广东多出一个县(处)级行政区,国务院能否批下来?多出一个行政区,就多出一级四套班子和众多部委办局要财政供养,财政成本非常高,这方面国家很谨慎,现在政府机构设置的趋势也是"只减不增"。第二,以目前东江新区范围内的经济基础条件能否维持一个行政区的行政开支和运转?第三,紫金会否愿意被切出两个份量很重的税源镇?地方阻力会很大。

但是,如果河源不抓住这次机遇增设城区,发展前景会很悬。这里说一个背景,目前"省直管县"已是大势所趋,十二五规划已指明方向,很多省已开始试点。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层级实行三级制(省、县、镇)。因地改市原因目前地方行政层级基本形成了省、地级市、县、镇四级制,突破了宪法的规定。无论从国家治理的信息传递和保真角度看,还是从治国的成本和效率角度看,都毫无益处,弊端太多,与法治行政的行政价值诉求相悖。回归宪法框架,压缩行政层级,实现省--县--镇(省--市--区)三级行政架构,地级市"管区不管县",与县并行由省管,势在必行。"省直管县"后,河源如果只有源城一个城区,发展空间被极大压缩,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如何破解河源城区扩容困局?我认为,应该抓住目前机遇,扩容步子迈大些,将紫金、东源两县"撤县设区"!同时争取省考虑河源基础薄弱、两县撤县设区后保留享受县的政策待遇。这样河源中心城区就有源城区、紫金区、东源区三个区。这一模式的操作难度比目前东江新区模式要小很多,因为"县改区"不增加行政区和财政供养人员,国务院容易批,行政运转没问题;基本不涉及区域利益从新分割调整,地方阻力小,同时极大拓展了河源城区发展空间,增加城市土地供应。

紫金现在县城可以作为河源东片的副中心城区,东源现在县城并入源城区,在灯塔盆地选址建设东源区的行政中心,带动灯塔盆地开发,作为河源北片的副中心城区。西片可设立一个市直管的功能区"万绿湖生态保护区",这样河源中心城区就形成四个片区的组团发展。片区之间通过高速公路、国省道等交通干道联系,片区间的广大农村地区可以规划为生态保护区、农业发展区、旅游开发区等。这种模式切合了当前国际规划界推崇的"田园城市"发展规划理念。

"田园城市"理念由英国人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这一理念简单讲就是规划人口规模和密度适度的、空间距离合理的多个城市片区组团发展,片区间由生态区、农业区分隔,通过交通干道联接。旨在解决"摊大饼"的传统城市布局在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带来的城市效率丧失、城市运行成本激增、城市环境恶化和生活品质下降的城市病,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和城市与自然的和谐。"田园城市"理论被国际规划界称为"现代绿色城市规划的开端"。

不走"千城一面"、"摊大饼"的城市发展老路,走具有河源特色、符合世界潮流的"田园城市"发展新路,是河源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避免被边缘化,实现振兴发展、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如果河源城区按"田园城市"理念规划发展起来,那么河源将呈现"城在山水田园中,山水田园在城里"的格局,加上客家文化风格建筑,河源城市特色就是"具有浓郁客家气息的山水田园城市",那时的河源就是宜居宜业的"美丽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