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架起“连心桥”,和平古寨水西村5000余名村民告别出行难
“家门口的大桥终于通了,以后出门干活、接送小孩都不用绕远路了。”9月9日,和平县古寨镇水西村全长105米的鱼潭江大桥正式通车。作为第一批走上新桥的村民之一,陈树放难掩内心喜悦。这座宽阔坚实的新桥取代了已有12年历史的危旧铁索桥,彻底解决了当地5000余名村民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
一桥飞架通两岸,告别“摇摇晃晃”
鱼潭江大桥是连接水西村与对岸原河东村(现合并至水西村)区域的唯一交通要道,是当地村民日常出行、农耕生产的必经之路。
“此前,村民过河只能依靠建成于2013年的水西铁索桥。”水西村村干部林桥胜介绍,该桥由深圳市福田区帮扶单位投资20多万元建成,长120米、宽1.2米,为单跨铁索吊桥结构。因桥梁使用年限渐长,并受近年来汛期强降雨影响,桥体受损严重。
“前些年遭遇洪水,桥柱被冲倒过2次。虽然经过抢修恢复通行,但隐患始终存在,行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幅度大时需调整重心才能保持平衡。”林桥胜回忆说。
经过专业检测,该铁索桥桥梁主缆锈蚀深度达2毫米以上,吊索普遍损伤,3处吊索限位装置完全失效,整桥受力体系发生变化,通行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该桥2023年经省评定为五类公路桥梁(危桥),已于今年9月7日拆除。
农村公路危桥改造项目是一项民生工程,一头连着群众安全出行,一头连着乡村振兴。建造的是桥梁,连接的是民心,通达的是幸福。
市政协主席余其豹在开展联镇包片抓落实工作中,了解到这一困扰群众安全出行的“急难愁盼”问题后,深入一线摸清情况,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多次协调市、县相关部门,围绕项目选址、立项、设计等深入调研论证,先后15次到项目现场察实情、抓进度、解难题,为大桥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持,确保了大桥如期顺利建成。
此外,和平县、古寨镇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共建,通过募捐方式在大桥周边建设风雨亭、公厕等附属设施,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凝聚了社会各界共建美好家园的广泛共识。
民心桥连振兴路,农文旅融合再提速
9月9日上午10时,大桥正式开放通行。记者在现场看到,桥面宽阔平坦、标线清晰、干净整洁,护栏坚固,安全设施齐全,与周边黛山碧水相映成景,成为古寨镇一道新的风景线。
据了解,鱼潭江大桥于去年11月动工,上月竣工。大桥长105米、宽8.5米,桥跨布置共4跨。大桥建成后,古寨镇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形成“东西纵横、南北贯通”的沿江环路体系,极大便利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将美丽圩镇、九连小延安、农业生产基地等资源紧密串联,对该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壮大镇域经济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通车现场的热闹氛围还未散去,村民林一祥就迫不及待地骑上电动车,驶上大桥感受平整的路面。“以前走铁索桥要小心翼翼,现在这新桥又宽又稳,心里别提多踏实了。”
“没有新桥时,村民需要绕到圩镇才能到对岸,一趟下来至少得花半个小时;如今新桥通了,开车过桥只要半分钟,附近村民出行方便了,农产品运输也更顺畅了,省时又便捷。”古寨镇相关负责人说,鱼潭江大桥彻底结束了“村民扛着化肥、推着粮车过铁索桥”的历史。
村民们纷纷表示,大桥建成后不仅解决了上学、务工、务农的出行难题,更让大家多了一份安心与踏实,致富路上也更有信心、更有奔头。
政协聚力办实事,民生工程福泽群众
鱼潭江大桥的顺利建成,是市政协情系民生福祉、聚力办好民生实事的缩影。
此外,市政协还积极协调信息化建设,推动中国移动河源分公司投入约270万元,在东源县半江、锡场、新回龙、双江4个镇新增6个5G站点和3个4G站点,强化偏远区域信号覆盖;广泛发动政协委员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资13万元,将江东新区临江镇梧峰小学连接附近村庄的泥泞小路拓宽硬底化,解决了周边1000多名村民出行和学生上学难题等。
“政协始终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理念,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和全市重大民生项目建设,以及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实际察民情、深入群众听民声,推动财力、物力、智力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协助党委、政府破解民生难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更多惠民工程落地见效。
- 上一篇:市政协开展教师节慰问活动
- 下一篇:省政协副主席温国辉率队到我市开展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