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谋发展,履职建言绘新篇!我市政协委员踊跃为“十五五”规划编制献良策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节点上,市政协主动作为,把助力“十五五”规划编制作为服务中心大局的重要着力点,加强统筹、深入推进,为我市“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集众智、谋良策、聚共识、汇合力。
今年9月以来,市政协组织开展“我为‘十五五’规划建言”活动,迅速得到了市政协委员的热烈响应。委员们胸怀发展大局,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百千万工程”、产业建设“大会战”、持续改善民生福祉等中心工作,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听取意见,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充分体现了政协所能、委员所长与时代所需、群众所盼的有机结合。
聚焦区域协调发展 绘就城乡共富新图景
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委员们建言的重点。
李荏平委员建议,加快推进广州至河源高速铁路项目规划建设,完善区域高速铁路网络,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与长江经济带、海西经济区高效互联互通,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交通支撑。
王云全委员将目光投向县域发展,建议加速推进龙川新城开发建设,深化规划体系建设,完成各片区专项规划编制;提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立体交通网,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聚焦产业精准招商,构建多元产业体系,深化“飞地经济”合作,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能级。
黄小伟委员建议,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改造,加强土壤改良与水利设施建设,严格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赋能,打造特色产业矩阵,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创新驱动发展,产业支撑长远。委员们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务实之策为河源加快实现绿色崛起夯基垒台。
林俊波委员建议,应充分发挥河源特色农文旅资源禀赋,加快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建设,推动丝苗米全产业链发展,建设智慧生态渔业基地,打造现代化油茶产业带,并因地制宜发展低空飞行观光等项目,推动“湖泊+”与文化、生态体育、研学等业态深度融合。
黄正阳委员强调产业协同与要素保障,建议加强市域层面产业规划统筹,搭建县域产业协同平台,促进企业间资源互通与产业融合;优化“精准供给”,盘活土地存量,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定制培养人才;同时引导产业向低碳化、绿色化转型,打造具有河源辨识度的产业品牌。
吴兴生委员则聚焦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提议设立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同时推广零碳园区、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健全碳足迹核算与披露机制,引导制造业低碳化发展。
持续关切民生福祉 书写幸福生活新答卷
履职饱含温度,建言紧扣民生。委员们围绕教育、医疗、文化等关键领域,力求让民生答卷更有温度和厚度。
教育是民生之基。易冰委员建议,科学规划学位供给,优化城乡学校布局,推进集团化办学,并通过健全教师交流轮岗与激励保障机制,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切实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医疗是民生之需。李德江委员建议,加速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能够更顺畅、更高效地覆盖乡村地区,使广大乡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曾宪良委员认为,应积极推进医共体建设,通过专科专病分工,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制定诊疗目录和转诊流程,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就医格局。
在文化建设方面,叶风云委员建议,推动民俗文化资源的系统化梳理与数字化传承,整合紫金花朝戏、龙川提线木偶戏、东源黑蛟狮等民俗表演资源,开发文创产品,延伸文化产业链。
“这一条条建议,凝结着政协委员的智慧、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期盼。”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把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系统梳理、深入研究,推动更多有价值的建言吸纳到我市“十五五”规划编制中,切实将委员的睿智之言转化为推动河源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为“十五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市历届政协委员联谊会组织开展参观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