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移除栏目  > 政协提案
关于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开展环保教育,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提案
2018-03-26 09:22:00    来源:本站编辑

1 、提案第 20170128

   题: 关于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开展环保教育,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提案

人: 叶绍球,蔡剑泓

办理类型: 主办协办

承办单位: 环保局,旅游局,教育局

   容:

  河源,中国华南地区最耀目的一颗生态明珠。相比起广东的其他姐妹城市,河源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而在基础工业经济层面却呈现相对薄弱的态势。我们的城市需要发展,经济需要腾飞,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与社会共赢,将是河源城市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

  环境保护的滞后:早在1983年,中国已经将环境保护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早年“先发展后治理”走样成“先污染后治理”,而当前的环境保护,也极大程度地依赖政府部门,并以法律等强制规定,要求企业设立相关的环保措施。然而我们都明白,法律强制的往往是最低限度红线,越过了已经是违法甚至犯罪,而想真正把环保工作做好,让生态环境焕发出自然美,仅仅依靠法律的强制保障是远远不足的。环保,不单是污染出现之后再补救;环保,也不单我要开展项目了再增加措施;环保,更应是深入每个民众的每一分每一秒,从理念上影响其社会行为,自发性减少及回避对环境的各种破坏。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误读: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气与水体污染频现。人类对自然过度的掠夺,对环境的先污染后治理,这些透支性发展误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呈现出了对立的态势。环保=烧钱成了不少私营业主心中的一根刺,如何落实“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成了一道难题。在某程度上,在部分人的心中,竟已形成经济发展需要牺牲环境,保护环境阻碍经济发展的错觉。

  环保教育的缺位:早在1992年国家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方针,确定环保教育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然而当前并没有针对主流社会群体的环保教育活动,仅依托政府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环保公益宣传。针对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将会决定未来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发展。目前生态环保教育未被列入常规基本课程,虽被列入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针对青少年的环保教育未被重视,大部分都只能以书面形式进行展示,环保的理念也仅仅停留于表层。在学校中通过冰冷的文字,又如何能体会自然的伟大?又怎么能感悟环保之重要?环保教育不应停留于文字,未能认识环境的可贵,如何萌生保护之心。在优美的生态自然中体验到大自然的神妙之处,唤起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才能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落实到每个人的心头。

  河源为了环境的保护付出了很多,却未能享受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经济红利。在持续引入必要的工业同时,或许我们更该思考我们如何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转化成经济上的竞争优势。我们不能一直的盲目复制,而是要走出属于河源自己的道路,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不在工业基础,也不在交通区位,而且这片土地上的青山绿水。河源为了保护好生态,维护万绿湖这保障着华南四千万同胞的生命水,甚至错失了不少发展的机会。然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崛起,河源自始至终坚持的生态保护政策,也为河源的绿色产业带来了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与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做的则是将这绿色资源优势,充分转化成绿色经济优势。环保不应作为补救措施而存在,我们必须深挖环保的潜力,使其成为绿色产业的助推器。

  

   议:

  我们要开拓思维,联动其他行业形成合力,打破旧有局面。目前找到的一个突破口是:环保+教育+旅游+经济。

  在环保层面:我们要将环保工作的介入环节尽量提前,不是污染发生之后的补救,也不是污染将要发生之时来减轻,更要提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与认知当中。在教育层面:我们不能将目光停留于基础教育,也应更多地关注素质教育,尤其是环保教育这关系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环保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以及文字层面,还需要开展形象的户外教学模式。

  当环保教育的需求产生之后,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承接与落实,并产生更多的附加效益。依托于河源的环境资源优势,以旅游经济作为载体将是非常合适的一个选择:目前不少中小学均有开展春游秋游等户外游学活动,但绝大部分仍停留于游玩,未能真正实现游学。利用河源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比如藉由万绿湖成为全国首个碳普惠示范景区,或康泉十八等生态资源类旅游区,联动环保/教育/旅游等部门,打造成生态旅游教育基地,寓教于乐。然而美景是带不走的,除了开展绿色旅游服务业,我们更需要定向推介河源的绿色制造业产品,借助绿色产品加强对生态环保的印象,增强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同时,培育青少年的绿色消费理念。当绿色产品、环保消费的行为习惯在青少年层面培育起来,不环保的企业将被摒弃,污染问题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缓解。

  要变现绿色经济红利,实现“与自然共生,与社会共赢”,我们应该凝聚多家以生态资源作为卖点的绿色服务业(如生态旅游景区)以及标榜优质原料的绿色制造业(如绿色饮料及食品)企业。因为从中会产生经济利益,而单一的企业并没有足够的公信力及影响力,除了需要发起人,应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归口:成立一个受政府规管,以环保与教育为核心的公益基金。将企业获得的绿色经济红利重新回归于环保与教育的公益事业中,加强环保教育,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在这循环当中,企业应以培育绿色经济,环保消费为目的,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不能在这当中以赚取经济利益为目的。

  如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一带地区,本身对河源的生态环境就自带一定的向往情节,对来自河源生产的饮料食品也格外的青睐。针对这些地区,通过该公益基金的牵引,吸引当地的学生到河源开展关于生态环保的游学之旅,游玩的同时学习生物及环保等相关知识,带动河源当地经济,并将河源优质的绿色产品定向推广到其所在的学校等机构。我们推介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源自优质生态环境下的绿色消费理念。伴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我们就能把“河源制造”变成我们绿色产业从业者最强而有力的一张王牌。

  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教育机构与绿色产业企业的联动,我们将实现:加强环保工作,提升素质教育,促进旅游服务,助力绿色产业。而这当中,政府层面的引导必不可少:环保部门发起,教育部门响应,旅游部门配合,其他部门规管。

  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开展环保教育,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值得我们去探讨与尝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