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案第 20170134 号
标 题: 关于促进绿色低碳道路发展,提升城市质量建设的提案
提 出 人: 何唯平
办理类型: 承办
承办单位: 城市管理局
内 容:
河源市“十二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8倍,其中新增高速公路145公里,公路密度由“十一五”期末的93.2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十二五”期末的102公里/百平方公里。为实现河源成为广东绿谷的目标,在“十三五”道路建设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绿色低碳道路的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道路发展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建设任务和主要措施。在过去几年的道路建设中,总结以下两点问题:
1、河源市绿道建设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优化城市绿地布局,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有效提升城市环境质量。2011年河源市出台的《河源市绿道网建设实施方案》中提出,通过建设省立绿道展示段,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开展绿廊系统、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交通衔接系统等五大系统建设,完成省立绿道网建设,营造网络体系,建设文明宜居、可持续发展、承载力强的理想城市。“十二五”期间河源完成404公里省立绿道建设(包括南岭绿道和东江绿道),其中市区38公里、东源65公里、龙川125公里、和平122公里、连平54公里。此外,根据《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提出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市域生态绿道、绿色慢行交通区的建设,倡导“公交优先”、“自行车公交化”出行方式。
绿道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它把自然保护区、大小公园、风景旅游区、人文景点、驿站等串联在一起,形成网络化的自然走廊。目前在绿道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重速度、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等,且没有标准参照,设计参数偏低、设计指标难以统一、路面质量参差不齐等。
在绿道美化环境功能的基础上,针对城市交通迅速增长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交通阻塞、交通事故日益严重的问题,传统的道路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践结果和经验证明,道路交通事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而做为现代交通管理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的彩色防滑路面涂层,对于减少交通阻塞、降低交通事故率方面就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彩色防滑路面涂层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提示驾驶者在规定的路面上行驶,从而避免了不同车辆的混行。提示驾驶人员前方的危险路段,并通过提供高摩擦力的面层从而起到很好防滑效果。驾驶员驶入上述路段可以提前降低速度,并在紧急情况下,缩短刹车距离,避免恶性交通事故。
现代绿道的概念译自欧美国家的“greenway”一词,绿道具有美化城市,改善道路环境,展示城市风格的效果,引导交通、改善车流、提高行车安全、降低排放等功能。经过发达国家的实践greenway己成为解决一系列城市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珠三角在探索城市发展中也引入绿道建设。如1994年编制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2001年编制了《区域绿地规划指引》、2006年广东省人大通过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实施条例》,2010年2月,《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确定了全长约的珠三角区域绿道主线。珠三角地区在《总体纲要》的指导下,如火如荼的进行了绿道的建设,到2010年6月底,珠三角各市累计建成省立绿道1369.9km且各市示范段也已经相继投入使用。
河源市的绿道多年建设中也总结了一些问题,针对绿道建设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路面质量指标进行衡量与指导,经过河源绿道相关企业的多年实践与努力,2016年8月绿道方面的国家标准GB/T 32984-2016《彩色沥青混凝土》终于发布,今后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对路面质量的把控将有标准的支持,这对把河源市绿道建设成为绿色河源的一面旗帜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早年建设的一些绿道也已进入养护阶段,今后对修建改建的绿道也需要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
早在1967年,英国伦敦对曾经发生过严重交通安全事故的5个地段铺装了彩色防滑路面涂层,经过12个月的观察,结果是总的交通事故减少了51.1%,潮湿路面的交通事故减少了67%,干燥路面的交通事故减少了45%,因为车轮滑溜造成的交通事故减少了80%~100%。因此,英国在很多学校附近的道路上、道路交叉口、公交车道上大量使用了彩色路面防滑涂料,并且根据道路通过的不同区段、车流量、不同的道路曲率半径等规定了彩色路面防滑涂料的不同颜色和相关的抗滑值要求。在美国,不仅铺设了铺设普通彩色路面,还研制出了一种微晶玻璃珠团,镶嵌在彩色防滑涂层上,具有很高的逆反射性能,成功地解决了彩色防滑涂层的夜视问题,因而获得了2004年的欧洲发明奖和Michael亲王国际道路安全奖,还有公路杂志颁发的安全产品创新奖。
我国交通部已于2008年颁发并实施了交通行业标准,JT/T 712-2008《路面防滑涂料》。彩色防滑涂层还给我国的一些大型工程、展会和重要活动增光添彩,如2010年在上海的世博会的道路和场区;2011年在广州市举办亚运会时,为方便市民的出行,开辟了多条自行车专用道,其路面铺装绿色防滑涂层;北京市在2011年对多处上下坡的事故多发路段铺装了彩色防滑涂层,为首都的平安交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彩色防滑路面涂层可推广应用于河源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防滑彩色路面涂层来设定各种专用车道和标识,例如BRT公交车道、公交站台、人行横道、交叉路口等,用以强化交通安全引导,体现城市人文精神;也可应用于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连续下坡、弯道处、隧道出入口等,用以防滑减速,消除疲劳,提供体验型驾乘环境,强化行车安全保障。
排水降噪路面相比传统沥青路面具有很多优势,近年从国外引入排水降噪路面后,国家建设部在建城[2004]98号、建科[2006]61号、建城[2007]215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建设透水和减噪路面”,“应用新型道路吸声材料、透水材料,建设减噪透水路面,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控制城市噪声污染。”“建设生态化广场和停车场,尽量减少硬质铺装的比例,植树造荫。铺装地面尽量采用透水透气的环保型材料,提高环境效益。”
2、河源市排水降噪路面建设需继续推动
海绵型城市在我国如火如荼进行中,《河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也提到,大力推进“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加强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领域的节能管理,推动城市产业低碳化发展。2013年以后,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山东、陕西、广东等各个省份纷纷出台的《海绵型建设指导意见中》均提到“在城市建设中宜采用透水铺装”。
排水降噪路面是海绵型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路面温度、降低热岛效应、减少路面积水、缓解内涝、增加行车安全、增加燃油利用率、降低路面噪音等多种功能。
在实体工程应用中,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杭州市、上海市、大连市等率先在体育场馆的人行道、广场、停车场及社区道路、市政道路、高速公路等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新建和改建的工程大量采用。目前,其他各地区也均在铺装排水降噪路面工程。
为了保证排水降噪道路达到相关标准,交通部JTG F40-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附录D OGFC混合料配比设计方法;2005年09月杭州市CJS 01-2005《“一纵三横”道路整治工程排水式沥青混凝土面层(OGFC)技术要求》出台;2007年8月北京《北京市透水人行道设计施工指南》;2007年11月《北京市排水沥青路面设计施工指南》;2009年3月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T1161-2009《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应用技术规程》出台;2009年8月上海市颁布DBJ/CT065-2009《佐东奥排水性沥青路面技术规程》;2009年浙江省交通厅发布的《城镇道路特种沥青路面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关于排水沥青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年上海市发布J11695-2010《道路排水沥青路面技术规范》;2012年住建部发布CJJ/T 190-2012《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深圳编制了地方标准《深圳市低噪声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报批);其他省市也相继制定了排水降噪道路设计、施工、验收规范,确保了工程质量。
河源市目前在排水降噪路面建设推广上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建 议:
1、加快从整体上对海绵城市及排水降噪路面建设的指导规划,以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建设、加强协作、协调体制机制、使各部门通力合作,达成统一意见,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布局建设排水降噪路面。
2、扩大排水降噪路面铺装面积,通过在庭院、广场、停车场、公园、人行道、步行街等实施透水材料铺装,增加城市海绵体。道路是城市不透水面积的主要组成部分,应鼓励排水降噪道路的建设,扩大透水铺装的面积。新建建筑、小区、商业中心,应该将区域内的排水路面作为一个标准,或者提高这个标准,并和绿色建筑评定等相结合。这样从每栋建筑到整个城市,就会形成一个大的海绵体。例如,德国规定:“除了特定情况外,降水不能排放到公共管网中;新建项目的业主必须对雨水进行处置和利用。”;日本1992年颁布的“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正式将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必须设置雨水就地下渗设施,要求在城市中的新开发土地每公顷土地应附设500立方米的雨洪调蓄池。在市政基础设施翻修、改建的时候,也可以要求提高路面的透水性,将一些旧路面逐渐变成排水降噪路面,减少硬化地面占有率。
3、培育排水降噪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开发理念转型,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培育发展排水路面相关行业的政策措施,消除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健全政府和企业间的良好互动机制,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引导,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地方政府以及相关行业协会的沟通协作,为相关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4、在绿色低碳道路建设方面,加强对公私合营模式(PPP)政策的解读和宣传力度,培育积极的合作理念,建立规范的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本的合力,不断完善PPP模式制度体系,建立基础设施PPP项目库,鼓励和引导各类民营企业通过组建联合体方式共同参与PPP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