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期
(总第33期)
政协河源市委员会办公室 二ΟΟ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有关发展河源旅游业的一些浅见
自1995年万绿湖风景区开发以来,河源的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已达到18亿元以上。现阶段,河源全市共有景区(点)十多个,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万绿湖、桂山、苏家围等风景区。旅行社也由十年前的"中旅"独领风骚,发展到现在23家旅行社。河源酒店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更是如同雨后春笋,现在全市共有功能比较齐全的(准)三星级以上的酒店28家,床位数达到8000个以上。
河源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这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政府为了鼓励旅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政策支持,如减税、免收行政事业规费,实行用电、用水收费优惠,简化审批、报建手续等繁文缛节。同时,主管旅游的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宣传营销工作,在前几年实现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基础上,去年又推出了"红色旅游"等项目,不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这点,也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令行业内担忧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河源酒店总体数量已经相对过剩,房价严重偏低等。投资一家中型酒店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业主盲目地大笔投入和产出已经出现不和谐的局面,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很多的,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有:
1、河源市区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只有三十多万,本土的消费能力有限。政府的"工业兴市"肯定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但河源酒店业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所以造成现阶段酒店的相对过剩。
2、河源旅游基本以"山水文化"为主,山水之游,适合度假、避暑,所以河源的旅游旺季是每年夏季和秋季,冬季和春季外来游客较少,是河源旅游业的"寒冬",这样一来就出现了明显的淡旺季。另外,河源以观光旅游为主,星期中间游客不多,酒店、景区(点)门可罗雀,周末珠三角地区的游客蜂拥而来,造成每周只旺两天的不正常现象。周末的兴旺,也误导了一些投资者——河源酒店接待能力不够的假象。
以上原因导致河源酒店业进入恶性竞争,酒店的"价格战"就是明显的表现,价格战导致最终吃苦头的是酒店本身。河源酒店现阶段的平均房价比周边城市都低。房价的降低,客源总量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只是市内几十家酒店的市场份额发生了变化。而且价格战是以低劣的服务为代价的,如有的星级酒店采用低价格竞争后,为了减少相应的经营成本,床上用品、布草等根本无法做到一客一换等等,低劣的服务导致河源的旅游口碑下降,影响了河源旅游城市的形象。
盲目的降低房价,不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也无法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自然也无法吸引酒店的专业人才。酒店"疲惫"经营,经营者也难于增加对酒店投入装修等。这些情况对河源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海南现象"和世博会后的"昆明现象"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时,海南、昆明两地的酒店大动"干戈"进行价格战,五星级酒店的房价低至80元人民币,房价跟招待所差不多,不能不说是酒店业的一种悲哀。虽然两地后来采取了各种措施,房价也慢慢回升了,但酒店已经元气大伤,有的甚至关门大吉了。
"海南现象"和"昆明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为了不至于重蹈覆辙,所以我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实施宏观调控的能力,物价局组织饭店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统一房价,按星级规定保护最低房价,不准违规降价。同时对酒店的报建、审批等加强管理和指导,避免投资者盲目的投资,带来资源浪费。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对已经开业经营的酒店(宾馆)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取缔一切无牌无证经营的企业。■
(市政协委员廖少鸿同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