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性情中人……………………刘伟德
2009-11-13 02:59:00 来源:本站编辑
也说性情中人
刘伟德
邹国忠先生《喝酒见性情》一文发表后,读者反响很大。每逢朋友聚会,善饮之士在劝酒时,引用一句"喝酒见性情啊"便能无往而不胜,被劝者几无还口之力,只能乖乖地把酒喝掉,否则似乎就不是性情中人。邹晋开先生也发表了一篇《不喝酒也见性情》的文章,为不善饮者找到了理论依据,在读者中也产生了强烈共鸣,但我几经考虑仍觉有话要说,故决定再谈谈这一话题。
性情中人大多敢做敢当、敢于直言、勇于任事,他们大多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常常给人一种率真任性、不拘小节的印象,他们不善于掩饰自己的真情,喜怒笑骂皆发乎内心,他们失意时容易沮丧,得意时容易忘形,与喜怒不形于色的理智型气质形成鲜明对比,但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我很赞同国忠先生"喝酒见性情"的高见,也认为晋开先生"不喝酒也见性情"绝非谬论。的确,在许多交际场合,善饮者往往能博得一片喝彩声,能得到诸如豪爽、豪放、豪气冲天的评价,而不善饮者只能禁若寒蝉、自惭形秽,大有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之感。因为自己不善饮,所以在酒桌上一般不敢发表"高论"。有一次为了给宴会助兴,我给大家朗诵一首李白的《将进酒》,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但也为劝酒者提供了向我进攻的借口,朋友开玩笑说:"你不喝酒怎么对得起李白?"我只好回答:"我不管怎么喝也是不可能对得起李白的,他是酒仙、诗仙,他千杯不醉、斗酒诗百篇,谁能与他相对?"每逢朋友劝酒,我都尽量陪笑脸说:"谢谢!对不起。我不会喝酒,表示一下可以吗?"遇到善解人意的劝酒者,我往往能顺利过关;遇到"宁伤身体不伤感情"的豪饮之士就有点难以招架了。喝吧,身体受不了,更何况身体并不完全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妻子、孩子及整个家庭。试想,自己身体生病,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痛苦,恐怕亲人的感受比自己强十倍!特别是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一个人倒下就像天塌了一样,我们能为了一时的痛快而忘乎所以不顾自己肩上的责任吗?这时能不喝而又能找出不喝的让人信服的理由还真不容易。我想这时能不喝、敢不喝的人才更见性情。独善其身、特立独行不是真性情吗?每当朋友以"喝酒见性情"劝酒时,我便以晋开先生的"不喝酒也见性情"与之相对,他便难以找出更充分的理由劝酒。当大家喝得东倒西歪时,你却能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不是真性情吗?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豪爽不豪爽并不能只看他喝酒时的表现,而应该看他整个为人为文的风格。李白"斗酒诗百篇"固然才华横溢、豪情万丈,毛泽东滴酒不沾不是一样能写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傲视群雄的千古绝唱吗?
有一句成语叫"酒壮熊人胆",可见酒精确实有刺激神经的作用,可以使胆小鬼变得天不怕地不怕,但不喝酒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人不是更难能可贵吗?"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固然不谬,但甘于寂寞、安于清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固守内心的那份宁静和淡定,不受喧嚣的世俗困扰,不正是一个有独特个性、独立人格的人最优秀的品质吗?
喝酒见性情固然没错,不喝酒也见性情,这并非强词夺理。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不喝酒的人来说,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一杯清茶、一杯纯净水不也照样可以见其真性情吗?我看见许多在交际场合不喝酒但照样雍容华贵、礼仪得体、谈笑风生的领导、朋友,他们的气质、风度让我肃然起敬。可见,不喝酒同样可以不失风度和气度,只要以诚相待,喝酒与不喝酒都见性情。
善饮者需要有天生的体质,不善饮者打肿脸皮充胖子只会烂醉如泥、伤身伤情。就像善作诗者需要天赋,平仄格律都不懂的人偏要附庸风雅,写出的歪诗只能让人喷饭;就像书法家需要功力,连毛笔都拿不稳的人只能甘当小学生;就像人物画家必须熟悉人体结构,连五官都搞不准只能贻笑大方。因此,能喝不喝也不对,不能喝偏要喝更不对。更何况所谓"喝酒见性情"也只是一种感觉,一种表面现象。君不见历史上留下多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典故,留下多少笑里藏刀、酒后失态的故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多少战功卓著的将军倾刻解甲归田;曹操煮酒论英雄,让韬光养晦的刘玄德差点失态露峥嵘。而当今又有多少"酒精考验"的领导干部,在权钱酒色面前丑态百出,葬送了大好前程。联系到近期全国各地惩治酒后酒醉驾车的执法行动,我们就会看到一幕幕因酒醉驾车肇事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血淋淋的事实,多少人间惨剧就是因为一杯小酒而导致。如今,"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一句"对不起,我待会还要开车",便足以应付任何劝酒词,不亦快哉!
所谓"喝酒见性情","不喝酒也见性情"都只是观察性情的一个侧面。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凡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皆能见其性情,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君不见,两个拼得你死我活的政敌,在酒桌上却能笑容可掬、互相致敬、交杯换盏、千杯不醉,仿佛肝胆相照的老朋友,此情此境,你还能看出半点真性情来吗?君不见,几个志趣相投的老朋友,几杯清茶、几首诗作、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便可通宵达旦,不知老之将至,难道你不认为这也是真性情的流露吗?
我有许多"酒精考验"的朋友,也有许多滴酒不沾的知交,但他们大多都是有话就说、坦坦荡荡的性情中人。我尊重前者,也佩服后者。在酒桌上豪气冲天固然令人羡慕,但不喝酒也能在政界、商界、艺术界游刃有余同样能让人折服。同是性情中人,以心换心、以诚相待足矣,何必在乎能喝与否。能喝则喝、不喝也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亦悦乎! (据河源日报)
性情中人大多敢做敢当、敢于直言、勇于任事,他们大多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常常给人一种率真任性、不拘小节的印象,他们不善于掩饰自己的真情,喜怒笑骂皆发乎内心,他们失意时容易沮丧,得意时容易忘形,与喜怒不形于色的理智型气质形成鲜明对比,但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我很赞同国忠先生"喝酒见性情"的高见,也认为晋开先生"不喝酒也见性情"绝非谬论。的确,在许多交际场合,善饮者往往能博得一片喝彩声,能得到诸如豪爽、豪放、豪气冲天的评价,而不善饮者只能禁若寒蝉、自惭形秽,大有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之感。因为自己不善饮,所以在酒桌上一般不敢发表"高论"。有一次为了给宴会助兴,我给大家朗诵一首李白的《将进酒》,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但也为劝酒者提供了向我进攻的借口,朋友开玩笑说:"你不喝酒怎么对得起李白?"我只好回答:"我不管怎么喝也是不可能对得起李白的,他是酒仙、诗仙,他千杯不醉、斗酒诗百篇,谁能与他相对?"每逢朋友劝酒,我都尽量陪笑脸说:"谢谢!对不起。我不会喝酒,表示一下可以吗?"遇到善解人意的劝酒者,我往往能顺利过关;遇到"宁伤身体不伤感情"的豪饮之士就有点难以招架了。喝吧,身体受不了,更何况身体并不完全属于自己,还属于父母、妻子、孩子及整个家庭。试想,自己身体生病,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痛苦,恐怕亲人的感受比自己强十倍!特别是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一个人倒下就像天塌了一样,我们能为了一时的痛快而忘乎所以不顾自己肩上的责任吗?这时能不喝而又能找出不喝的让人信服的理由还真不容易。我想这时能不喝、敢不喝的人才更见性情。独善其身、特立独行不是真性情吗?每当朋友以"喝酒见性情"劝酒时,我便以晋开先生的"不喝酒也见性情"与之相对,他便难以找出更充分的理由劝酒。当大家喝得东倒西歪时,你却能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不是真性情吗?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豪爽不豪爽并不能只看他喝酒时的表现,而应该看他整个为人为文的风格。李白"斗酒诗百篇"固然才华横溢、豪情万丈,毛泽东滴酒不沾不是一样能写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傲视群雄的千古绝唱吗?
有一句成语叫"酒壮熊人胆",可见酒精确实有刺激神经的作用,可以使胆小鬼变得天不怕地不怕,但不喝酒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人不是更难能可贵吗?"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固然不谬,但甘于寂寞、安于清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固守内心的那份宁静和淡定,不受喧嚣的世俗困扰,不正是一个有独特个性、独立人格的人最优秀的品质吗?
喝酒见性情固然没错,不喝酒也见性情,这并非强词夺理。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对不喝酒的人来说,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一杯清茶、一杯纯净水不也照样可以见其真性情吗?我看见许多在交际场合不喝酒但照样雍容华贵、礼仪得体、谈笑风生的领导、朋友,他们的气质、风度让我肃然起敬。可见,不喝酒同样可以不失风度和气度,只要以诚相待,喝酒与不喝酒都见性情。
善饮者需要有天生的体质,不善饮者打肿脸皮充胖子只会烂醉如泥、伤身伤情。就像善作诗者需要天赋,平仄格律都不懂的人偏要附庸风雅,写出的歪诗只能让人喷饭;就像书法家需要功力,连毛笔都拿不稳的人只能甘当小学生;就像人物画家必须熟悉人体结构,连五官都搞不准只能贻笑大方。因此,能喝不喝也不对,不能喝偏要喝更不对。更何况所谓"喝酒见性情"也只是一种感觉,一种表面现象。君不见历史上留下多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典故,留下多少笑里藏刀、酒后失态的故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让多少战功卓著的将军倾刻解甲归田;曹操煮酒论英雄,让韬光养晦的刘玄德差点失态露峥嵘。而当今又有多少"酒精考验"的领导干部,在权钱酒色面前丑态百出,葬送了大好前程。联系到近期全国各地惩治酒后酒醉驾车的执法行动,我们就会看到一幕幕因酒醉驾车肇事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血淋淋的事实,多少人间惨剧就是因为一杯小酒而导致。如今,"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一句"对不起,我待会还要开车",便足以应付任何劝酒词,不亦快哉!
所谓"喝酒见性情","不喝酒也见性情"都只是观察性情的一个侧面。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凡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皆能见其性情,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君不见,两个拼得你死我活的政敌,在酒桌上却能笑容可掬、互相致敬、交杯换盏、千杯不醉,仿佛肝胆相照的老朋友,此情此境,你还能看出半点真性情来吗?君不见,几个志趣相投的老朋友,几杯清茶、几首诗作、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便可通宵达旦,不知老之将至,难道你不认为这也是真性情的流露吗?
我有许多"酒精考验"的朋友,也有许多滴酒不沾的知交,但他们大多都是有话就说、坦坦荡荡的性情中人。我尊重前者,也佩服后者。在酒桌上豪气冲天固然令人羡慕,但不喝酒也能在政界、商界、艺术界游刃有余同样能让人折服。同是性情中人,以心换心、以诚相待足矣,何必在乎能喝与否。能喝则喝、不喝也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亦悦乎! (据河源日报)